EN

“重读——马晓腾个展”于今日美术馆开幕

时间: 2014.5.19

2014年5月17日下午,“重读——马晓腾个展”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和今日美术馆共同主办,中央美院教授宋晓霞担任学术主持,青年策展人汤宇策划。此次展览是马晓腾的第一次个人展览,主要展示了他2007年以来关于“记忆重读”的一系列作品。

马晓腾1967年生于北京,199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并任教于第二工作室。在几十年的绘画创作中,马晓腾一直关注人在社会、历史情境的状态表现,从早年作品《鲁迅之死》到后来带有表现主义心理结构的呈现,再到今天展出的这一系列“重读”作品。用马晓腾自己的话来说,“绘画是观看留下的水渍,我把目光投向残留的观看的记忆,来探讨个人如何对视觉变迁进行理解”。“重读”是马晓腾对集体时代视觉记忆的一次重新梳理,他用直接、朴素的方式表达了中国式的体验与存在感,带我们回到历史的现场,重新开采我们的视觉记忆。策展人汤宇介绍到这个展览一方面是马晓腾对于记忆的重读,另一方面也是关于看的一种历史叙事。

马晓腾很早就开始鲁迅题材的创作,此次展出作品《鲁迅之死》是他1993年的毕业创作,在这件作品中,他没有过多的掺入政治态度,而仅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关注。从2007年开始,马晓腾的画面风格有了较大变化,画面趋向平面化表达,色彩上也多采用纯色平涂的方式。在接受艺讯网采访时,马晓腾谈到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画面风格的调整,而是对艺术的出发点有了调整,而这种调整又是基于自我经验表达、艺术体验的改变。虽然表现语言有了改变,他关于“人性”的绘画内涵却延续了下来,他的“北京三部曲”——《街》(2007)、《游泳池》(2010)、《坤宁宫》(2010-2012)以及《春和景明》等作品同样规避了社会批判现实这一公共诉求,他表现的是社会的人,回到人性的复杂,回到人的真实处境。马晓腾这些作品的意义不是复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场景,而是画家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如何将记忆的残片重现搭建,发掘往日生活破碎印象的深层含义。这也正是艺术家关于“绘画时观看水渍”这一观点的解读。

马晓腾以“重读”为名,站在个体之存在的层面上对记忆与历史展开思考,从视觉观看和表达的维度聚焦了性别与权力、个体身份与社会认同、历史的再修饰等话题。宋晓霞教授从学术的角度肯定了马晓腾对于历史记忆的重审,宋晓霞认为在历史视野中,只有历史伟人而无普通人,只有群体的政治世界而无个体的心灵世界,马晓腾以开放的心态呈现的正是个人对社会、对历史、对生活、对存在的感受与体验。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4年5月27日。

艺讯网记者:张文志
摄影:胡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