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于2014年5月24日至8月10日推出展览“戴汉志:5000个名字”,旨在致敬和纪念这位曾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史进程的重要人士,铭刻他对于中国艺术界和其同时代的中国艺术家而言的特殊意义。戴汉志出生于荷兰,于1986年赴中国南京、后长居于北京,2002年去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策展人和艺术经纪人,为奠定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基石做出了大量贡献。他所创立的新阿姆斯特丹艺术咨询公司(NAAC)为中国艺术家、国际艺术收藏家和策展人建立了沟通平台;联合创立的中国艺术文件仓库(CAAW)则是国内最早的鼓励实验性艺术项目的空间之一;他在1993年策划的“中国前卫艺术展”更为影响深远,此展览是在欧洲举办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的中国当代艺术展。
“戴汉志:5000个名字”基于大量的访谈和文献等研究资料,试图完整呈现他的人生遗产,内容包括他曾支持过的重要艺术家和由他们所构成的上世纪90年代的艺术生态。本展遵循时间顺序将戴汉志一生中的各个标志性阶段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整理大量戴汉志的信函、文件、照片、曾编辑的书目、曾策划的展览和关于他的生平的详实资料,在UCCA最大的展厅空间内呈现,同时展出一系列曾与戴汉志密切合作或在其研究范畴内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将摄影作品的合法性引入中国和国际当代艺术界亦是戴汉志的贡献之一,此次,曾在他生前策划的展览中出现过、包括李永斌和“新刻度”小组在内的相关历史性作品亦原景重现。综合来看,这些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身临其境地进入这位关键人物的世界的入口,重新开启关于其丰富贡献的探讨,并再次回望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艺术环境和那些被遗忘的片段。
展览标题(也是本展三个主要部分之一)指向一个戴汉志生前未能完成的开创性项目:一部未曾出版的词典,收录有逾5000个——几乎所有出生于1880年至1980年之间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家的名字和介绍,这个庞杂的资料库就存在他的个人电脑里,编译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界的展览和出版史。正如策展人玛丽安娜·布劳沃所言,“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意识到戴汉志对中国艺术界的重要性,作为策展人和艺术经纪人,他努力在中国和西方的艺术系统之间建立联系,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而在他电脑中发现的这部令人震撼的词典,则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他的遗产,戴汉志生前未能将其设计成册并付梓出版,在本展中,人们可以看到它的数字版本。目前,我们正在筹建一个基金会,旨在维护戴汉志的遗产,初衷之一即在于研究这部词典并列入出版计划。”
在中国艺术体系尚未成型的年代,戴汉志几乎同时扮演了导师、策展人、经纪人和学者的多重角色。他教会艺术家如何在艺术界中经营自己的职业生涯:从策展和参展到包装作品、填写款项合同、再到向本土和国际藏家展示。尤为重要的是,他是最早将这些艺术家置于其大环境中去量度的人之一,以中国艺术史的延续和国际当代艺术实践这两条线索建立坐标轴。戴汉志一直对主流的后殖民主义态度持有异见,鼓励中国艺术家将自己视为全球文化声场中的平等角色和参与者。
可以说,戴汉志在帮助诸多艺术家开启其职业生涯、促进国际视野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于1986年抵达南京并开始学习普通话,期间在中国江浙一带游访展览和结识艺术家,1989年回到荷兰后开始在欧洲大陆推广中国当代艺术,最终在柏林世界文化宫举办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中国前卫艺术展”。1993年,戴汉志回到中国,投身于北京艺术圈,并在1994年创立了NAAC,作为展览、写作和艺术经纪等工作的依托。
作为一位学者,戴汉志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大量的策展和商业项目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他在欧洲、尤其是德国组织了多个关于中国艺术的展览,并于1996年接管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东展厅——虽然只任职了6个月;期间,他以惊人的效率一连推出了6个堪称其职业生涯中最精彩的展览。1998年,戴汉志与艾未未和比利时收藏家傅郎克共同创立了CAAW,存档文献囊括了逾450位曾参与他在中国和国外策划的展览的艺术家的详细信息。
当然,戴汉志在实现这些成就的过程中也备受挫折。他并非一个精明的商人,相对于作品销售而言,更关注艺术的先锋性。例如,1997年戴汉志在北京策划、由西门子主办的中德艺术家联展“面对面”因遭到官方抗议而作罢;而在90年代末,和他私交最密的几个艺术家朋友纷纷离他而去,与更具有商业意识的艺术经纪人合作;同时,大量国外策展人的涌入也削弱了他在北京艺术圈曾有的分量。尽管如此,直到他2002年去世,戴汉志仍然是被一代中国艺术家所尊崇的导师和学者。王广义曾指出,“如果戴汉志仍然活着,我相信他会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重要的人物——并非作为一名经纪人,而是作为一个学者。他拥有能够影响整个艺术行业的话语权。”
展览由玛丽安娜·布劳沃策划,与UCCA馆长田霏宇和策展人刘秀仪、魏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德芙内·阿亚斯、策展人塞缪尔·萨勒梅克斯和策展助理杨杨合作呈现,施岸迪和张离提供策展支持。分为UCCA(北京,2014年5月24日至8月10日)和魏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鹿特丹,2014年9月4日至2015年1月4日)两个现场。
UCCA展览“戴汉志:5000个名字”由迪奥和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赞助。策展人玛丽安娜·布劳沃的研究经费由蒙德瑞安基金(Mondriaan Fund)提供。
关于策展人
玛丽安娜·布劳娃(1942年出生于荷兰)是一位艺术史学者、策展人和作家,研究方向是当代艺术;她是巴黎索邦大学的艺术史硕士,曾长居于日本和法国,现定居荷兰。自1970年代开始从事艺术评论及记者工作,1980年代至1990年代期间任荷兰库勒慕勒美术馆(Kroller Müller Museum)雕塑园策展人;在知名媒体、艺术机构长期发表大量评论文章并举办讲座,受邀担任众多国际性展览的评审委员、并在各大艺术学院授课。1994年,玛丽安娜在库勒慕勒美术馆策划了以文化流亡为主题的展览“黑暗的心”,展出了陈箴、谷文达、黄永砯、蔡国强等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的一系列装置作品;1997年在戴汉志的帮助下于布瑞德(荷兰)客座策划了群展“又一次长征———中国当代艺术1997”,此展是90年代中国的观念、装置和录像艺术在国际上的第一次综合性展览。2004年,玛丽安娜荣获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AICA)荷兰分会颁发的最佳展览奖,她所著的《丹·格雷厄姆 1965-2000年间作品》一书获颁最佳图书奖。
关于魏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
魏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Witte de With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是位于荷兰鹿特丹的一座国际性的公共机构,创建于1990年,致力于推动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自中心开幕以来,通过一系列展览、讲座与论坛、现场活动和教育项目,积极介入社会和政治议题。
图片提供/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