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实年一验——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教学十年成果展”即将开幕

时间: 2014.8.5

2014年8月8日至9月5日,“实年一验——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教学十年成果展”将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展览分为三个板块:实验课堂、文本作业与十八个案。期间,还将举行“全国实验艺术教学群英会”以及“实验艺术学院成立挂牌仪式”。

展览前言

实验是广泛实践的开端。“实验”与“试验”的有所不同,就在于试验有可能是在没有任何经验前提下的一种试探行为,而实验则更倾向于通过其行为对某种理性结论作出验证。

“实验艺术”曾作为西方艺术突破传统、创造新艺术的一种有效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作为国际艺术多元化形态与创新推动的普遍性经验,也早已介入西方当代艺术教育的主流系统之中。在欧美的绝大多数高等专业美术院校,“实验艺术”渗透在教学结构的方方面面,但由于与“前卫”与“当代”的概念混淆而不断地作崇,导致了教学实施中长期以来秩序感的缺失,以及教学成果评判方面的尴尬。而中央美术学院没有全盘按照西方当代专业艺术教育的模式建设自己,也不倡导以“实验艺术”或“实验性”教学代替或否定近百年来形成的优秀教学传统。因此,“实验艺术”将首先承担原有学科专业设置所缺失的内容,将它辟为专门的教学版块,以完善当代学院艺术教育的整体面貌。

“实验艺术”不同于“美术学”学科中以工具材料与技术及其有可能形成的风格样式作为确定性质的艺术类型,而是一种因为艺术工作方法而确定性质的专业学科,即以有价值的主题思想作为表达的前提,寻求恰如其分的艺术法式与语言载体承当,最终完成艺术作品推向社会与公众的物质化呈现。

近十年来,在实验艺术专业教学岗位上的专家学者、教师及工作人员,在教学实践、理论研究,以及带领学生创作探索中,已建立起这个学科专业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基本结构框架,总结出专业教学贯彻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产生具有持续发展与广泛认同可能性、并不失自身特色的完备的教学大纲与课程系统,奠定了在学院中定位的扎实基础,已然成为当代艺术教育格局中不可动摇的教学板块。

十年是实实在在的十年,十年的实验艺术教学是对我们的一个全面的考验。因此,这个展览是一个汇报,将以实验课堂、文本作业与十八个案三个板块,向学院与社会汇报我们教学思路的章法大体;展览也是一个酬谢,感谢帮助与支持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教学的各级领导、学者专家与众多的艺术同道。展览也是一个开端,我们将不负时代使命与众望,稳步向前,以崭新形容迎接中央美术学院百年辉煌。

展览分为三个板块:实验课堂、文本作业与十八个案

【一】实验课堂

办学的第一要务就是明确教什么,怎样教。今天所言“学院的”当然不是与现实隔离的迂腐或保守,但也不是当代艺术的冲动与弄潮。因此,将艺术现场上的经典与经验转化成为课堂教学的可行性结构与内容,无疑是我们必须攻坚的课题。十年实践,不断经验,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的原则:1、感性认识与理性验证方法论为前提的工作实践,而不是既定观念引导的目的性成果;2、以有价值的自我艺术表达命题为重心,寻求恰如其分的媒介形式与技术语言;3、所有课程都不只是手艺性的训练,心、眼、手,想、看、作,它们的互相配合与关联是学生首先要适应的工作习惯;4、以社会学的视角切入艺术,再去关注与回馈社会,倡导接地气、染尘世的艺术方位。

实验艺术的教师们很敬业,十年来,先后参与教学的老师有:吕胜中、胡明哲、李帆、韩宁、邬建安、张国龙、刘骁纯、西川、李红军、韩慧荣、萨斯吉亚、邱志杰、杜岩、陈文骥、於飞、孙磊、王郁洋、张愉、汪东升、邹操、宋冬、贾樟柯、祁震、高岩、林彤、李轲、徐冰、杰弗瑞.邵、郭辉、吕智强、陈明强、叶甫纳、林一林等,他们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实验艺术的学生同时也是办学的拓荒者,他们作业量很大,很辛苦。但是,实验艺术的课堂很有活力,越来越多的年轻后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在这里得到有益的启迪。我们在这次展览中选了四门课作为汇报,并开辟了现场教室,有兴趣的观众们可以来体验一下,也欢迎对课程提出意见与建议。

名称:造型原本
性质:本科必修课程
年代:1999—2014
教师:吕胜中、孙磊、陈明强、吕智强等

我们可以把平常观察认识世象、物象、事象的方式叫做“常态”,而把科学地观察认识被描绘对象的方法叫做“非常态”。目前来看,大多数受中国美术院校基础训练的人习惯的是后者,也就是说,我们已进入“非常态”的情境之中,而在“常态”之中,就有可能一筹莫展。

而在积累了漫长时光的人类艺术经典中,并非只有掌握了“科学方法”的人所创造,其中大多数作品所显示的造型法度与样貌也与科学名义的写实极大不同。这样的反思导致了二十世纪初发生在西方世界的那场差不多蔓延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造型革命,一些人所共知艺术家们向东方艺术、非洲艺术学习——学习那些“文明人”看来奇异、别致表象的根本——造型的原本。而今,人类对于“造型”概念的理解打开了多元的格局,学院中呼唤“全因素”造型的声音越发响亮。经过十余年理性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以及建立在造型发式立场上的艺术史梳理与研究,使得“造型原本”作为一门课程在实验艺术造型基础中尘埃落定。

名称:物质化与化物质
性质:本科、研究生必修课程、
年代:2006—2014
任课教师:张国龙、王郁洋、陈明强、吕智强

人类自远古到如今其实从来没有间断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入世、创世、出世的体验,也不断地向后来者讲述着自己的感悟:《尚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王阳明“格去物欲,方能致知。”古人并非要灭绝人欲,反对人对物质基本需求的获取,仅仅在劝导不要贪得无厌。

中国当代艺术多元化格局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的过程形成并全面展开的。从对艺术作品形式语言重要性的论证到风格样式的试探,从艺术院校“油国版雕”的专业设置到“综合材料”教学课程的出现,从对“装置”、“现成品”、“影像”的新奇到所谓“新媒体艺术”的泛滥……多元的必然趋势中也透露出“没有什么物质与技术不可以用以艺术创造”的信息,也即强调了“物质与技术从属于表达”的新艺术理念。精神表达必然需要物质与技术的支持,但不为之所圄;精神表达需要有一个物态化的结果,但应是思想内涵的视觉化呈现;精神表达应有较广泛意义的社会有效性,但不是物质稀见与技能绝招的价值。

名称:影像语言
性质:本科必修课程
年代:2009—2014
任课教师:贾樟柯、祁震、汪东升、王郁洋、张宝珠

影像艺术或录像艺术的概念进入中国艺术语境大约刚刚三十年,如今已成流行,艺术家试图以不同的角度切入,成为影像艺术作品的主导。冠以“实验电影”、“实验影像”、“新媒体艺术”、“交互艺术”等艺术名义的专业与作品,也风行在艺术院校专业教学的结构之中与课堂内外。

但是,我们在这个专业教学的开辟中,最为重要的思考的是:我们所要主张的是什么?是技术能手,还是技术的驾驭者;是客观的眼睛,还是主观的眼睛;是开启绘画或雕塑的能动,还是达成一种新的独立艺术语言的生成;是要替代电影导演去讲故事,还是自己的表述需要影像的语言……

一般来说,更多的艺术家会认为,艺术展览会是影像艺术理想的所在。但是,我们在表示赞同的同时也认为,在文化多元化与视觉语言现代化的今天,社会公众对艺术作品的观看方式也在发生着迅速的更新,影像艺术作品的展现场所与处境在新的开拓中或许应有更宽敞的社会空间。

名称:视觉方式
性质:本科必修课程
年代:2006—2014
任课教师:邬建安、吕胜中

人们通过双眼获得图像,分辨不同种类与级别的刺激,这些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占据了人类由外界获取到信息的绝大部分。可以说,视觉经验是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获取的主要感性经验,是人们理解事物并作出判断的原始依据,也是人们构造世界观的最基本的素材。

人们与艺术作品相遇,渴望获得的是一种复杂有序的感性智慧,而不仅仅是“像”与“好看”的审美愉悦。对于今天的实验艺术来说更是如此,艺术家需要非比寻常的感性认知与理性判断能力为作品负责,以视觉为跳板,有计划地引导观众进入一个精神世界中的感知实验场,制造出的新经验帮助人们探索未来。

“视觉方式”课程总结归纳了从古至今的类型化视觉经验,对应于视觉感知能力与视觉控制能力,它又可被分解为获取类型化视觉经验的方式与输出类型化视觉经验的方式。在课堂实施中,通过人类在突破尺度、速度、角度、亮度、距离、屏障等方面提供的视觉经验,以教师讲授与学生作业体验的方式完成。

【二】文本作业 

线装的册子是原实验艺术工作室、实验艺术系教学一直持续的一种文本作业的固定模式,一方面它不需要每个同学花费心思去设计各自的文本版式,也便于统一整齐的存档;对于同学们来说,它是每个人作业成果的一个具体的“物质化”形式,这个物质化形式会促使你更严格地检查纰漏和瑕疵,强化文字及图像的质量,这个册子往往越是做得精致,就越发会显露出内容存在的缺陷——下一次,就更加明白该怎么做了。

应该说,我们的学生是善于思考的,我们在教学中也强调他们艺术素质培养中的学术储备与思维逻辑的能力,但是学美术的学生大多数依赖于“感觉”而困惑于文字语言的分析与表述,这样,使得他们思考的大部分路径都难以通透,更不容易储存下来那些不尽成熟却内含价值的灵感火花。教学中部分课程的文本作业,给了学生一种思想方法的改变,他们在集体讨论的自我与相互质疑中梳理零乱的思绪,如同经历一场头脑的风暴,在白洁的纸面上反复写画与涂改,在肯定与否定的不断琢磨中修订理想的表达。这时候,文本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因文本导而带来的心眼清明。

这种文本作业的类型有研究生、本科生研究课题、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传统民间文化采风、艺术家个案研究、方案课、自我表达等,现有72种,486卷。这看起来是个不小的数字,其中可见得教师教学的力度与学生的工作量之大,但是,他们在其中会有较多的收获——绝不仅仅是思想上的收获,学会书写、校对、排版以及装订成书,他们更能了!

【三】十八个案

教育的意义在于人的质量的升华。

大家都知道,一个成功艺术家的造就,未必采取学院的方式,但会有很多个别性与偶然性因素;而学院从来都是集中人类智慧并孕育新的创造力的摇篮,它应该会为学生提供成为艺术家的必要的思想、工作方法和普遍经验。实验艺术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参与当代文化艺术主流,并有从事服务社会工作的能力”,而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有质量的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一个身心健康、生活快乐的人,是我们最基本的希望。

学生在学校的时光是短暂的,但他们的人生很长。在学校系统性吸纳与积累知识的同时,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个人成长经验与时代文化相连接的谱系,在走向社会之后,能够不断地书写自己的艺术史或创业史。从这里起步,到各种不同的领域寻求与实现自我的价值。他们有的坚持自由艺术家的身份,有的专事文化研究与艺术批评,有的成为高校或中小学的教师、有的从事社会性美术培训,有的开办公司独立创业,有的成为国家公务员或企业骨干……有时候山穷水尽疑无路,有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次展览根据不同的工作、生活与艺术创作的情况,从实验艺术毕业生中选择十八个案,他们是(按姓氏笔画排序)王郁洋、王基宇、王雷、叶甫纳、邬建安、吕智强、孙博、陈明强、李洪波、杨威、张帆、张霄霞、高相发、徐珊珊、郭辉、程鹏、韩金鹏、董媛,通过他们的形影,试图呈现给大家一个实验艺术教学因果的全方位纪实景观。我们学生的共同点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要下较大的功夫,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的理性思辨能力,并能够以艺术的、或者自己的方式不断地迸发具有价值有意义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