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月的艺术原生态调查记录,16位艺术家的创作汇集,1个小时的调查纪录片呈现。2014年9月26日,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主导策划的“复调——中国艺术生态调查”又一次与公众见面,该学术项目以五年为基数,在全国范围内以田野考察的方式对“非体制”艺术家进行深度的调研并进行真实的呈现,旨在还原中国艺术生态完整的面貌,并以此引出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今年是继2013年“复调I·江浙沪站”后的第二站,对北京地区宋庄、草场地、一号地、黑桥、费家村、环铁、罗马湖等艺术家聚集区以及艺术场馆、空间进行实地考察,力图呈现最真实的艺术家生活和创作状态,并形成对北京地区艺术生态的社会思考。
9月26日下午两点,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了展览发布会及纪录片首映,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承志、南艺美术馆馆长李小山等重要嘉宾以及参展艺术家和二十余家媒体观看了展览纪录片,对纪录片拍摄、制作水准给予一致好评,也对调查艺术家积极执着的艺术精神称赞不已。张承志副院长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复调”这一学术项目的意义,认为不仅显示了南艺美术馆关注社会问题,还原艺术生态的决心,更显示了南艺在审视自己的办学角色、艺术使命。李小山馆长则在发布会上语重心长的告诫青年艺术家们不要做两种艺术家,不要做只关注艺术史的艺术家,一心想做“梵高”,只是感叹现在还没有被承认,这只是一种逃避的借口;也不要做过于现实的艺术家,因为现实中有太多的名和利,这种诱惑只会消解对艺术的真诚。李小山认为艺术家更应该面对的是自己,要把艺术当作自己生活的内容。
本次“复调II·北京站”展览筹备长达一年。南艺美术馆的策展团队及纪录片团队从2013年 9月份启动对北京艺术生态、艺术家的初步考察,今年4月1日纪录片正式开机,共花费7个月时间长期驻扎北京,最终积累近20万字的文字资料及200个小时的视频文献,其中视频部分浓缩成考察纪录片。《白日焰火》导演肖乾操继续为该纪录片执导,内容主要是调查艺术家生活工作状态的记录、访谈,自然、真实地还原北京地区的艺术生态,策展人谈到北京的艺术生态是十分庞杂的,7个月的走访调查远不能揭示生态全貌,只能通过自己对调查艺术家的遴选以及调查拍摄的角度,尽可能的呈现北京地区的艺术真实。在接受艺讯网采访时,林书传还提到北京虽然是全国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活力的艺术家聚集区,但通过调查对比,发现北京艺术家的生活创作环境远不如江浙沪地区。
除了记录长片《复调·北京站》,展览展出16位艺术家(艺术小组)的50余件作品,他们分别是程辰、胡庆泰、胡国卿、蒋华君、冷广敏、厉槟源、梁半、陆垒、无关小组、辛云鵬、雄黄社、阳台小组、杨俊岭、于继东、张弱、张湘溪。年轻、非体制、艺术理想,这是这些艺术家的共同特征,他们的创作条件虽然不算优越,但仍坚持以绘画、雕塑、影像、装置或行为等方式追逐着艺术理想,正像《复调·北京站》纪录片中那个湖南小女孩说的:“我们应该学习这个叔叔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李小山馆长也称这个展览是“值得关注的”,例如进入展厅,一个机床似的平台吸引了众多观众,这是无关小组展出的装置行为作品《无关艺术工厂》,转盘上均匀摆放七组雕塑泥,无关小组成员围立转盘四周,每人以一个固定动作击打雕塑泥,并最终形成一件雕塑作品。这件作品模仿了流水线作业的代工工厂,当代艺术也如同“代工工厂”,艺术家需要不断给自己的作品编码才能在这个生产中进行下去,也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一个好的展览是应该向社会抛出问题,并身体力行面对和解决问题。“复调”展览就是通过聚焦“成功、理想、立场、价值”等关键词不断向社会发问。这次“复调·北京站”提出问题:“你成功了,还是不是艺术家?”对于这种筹备展览的方式,策展人王麟感慨到在这个讲究效率的社会,美术展览也变成一种消费,观众看展览也更多是看作品,很少思考展览本身能带来什么思考,他希望做一些“偏执”的展览,挖掘展览背后的一些社会意义。林书传作为“复调”项目的发起人和主要策展人,他希望这个项目能成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一个标签,当然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他也笑称“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此次展览是“复调”项目的第二站,该项目仍将继续,策展人林书传还透露待整个项目结束后,或许还将进行一个总结性的活动,一方面是对全国艺术生态的一种概览,另一方面也是对之前所有活动的一次回访,并使“复调”成为一种动态调查。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4日。
文/张文志
图/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