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脉络的生成与延续”青年艺术100系列讲座于圣之空间开讲

时间: 2014.9.30

2014年9月28日下午两点,“脉络的生成与延续”讲座在北京798艺术区圣之空间开讲。本次讲座是“百里挑一•青年艺术个展秀之许宏翔个展”的学术活动,主持人为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策展人陈琳,活动邀请了艺术家许宏翔和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同时也是许宏翔的导师李帆一起探讨艺术创作的建构过程。

关于艺术创作体系的建构

讲座开始前,许宏翔给在场观众展示了他在2012年做的一个展览。这个带有文献展性质的展览完整概括了艺术家07年到11年研究生毕业5年的创作思路,包含笔记、草稿和作品图。主持人陈琳向李帆提问关于艺术创作体系的建构问题。李帆表示,以本次许宏翔个展来说,这些作品是在他这几年突飞猛进的情况下产生的,从2012年到2014年,许宏翔创作出了一些试验性的作品,可以看出许宏翔是有“轨迹”的。为什么“轨迹”如此重要?李帆说道,“我是北京人,从小生活在北京,其实眼瞅着出了很多艺术家,也消失很多艺术家,这种现象给了我特别大的困惑,我们的作品来源,我们思考的来源,包括我们艺术整个运作的方式方法到底起源于哪?这影响我去思考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认为艺术是有规律的,教学也同样是有规律的。”

谈到开场展示的文献展资料,李帆说道:“2012年许宏翔所在的‘so艺术小组’第一回展,作为他们的研究生导师,我觉得这几个男孩都有一种闯劲,他们愿意坚持自我,他们这几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认同了共同的概念后,就把五年来的坚持、思维轨迹、行为轨迹积累成一个展览。而许宏翔在这个阶段做这个展览,与之前的展览关系也非常密切,不像有一些艺术家的展览,前后关系并不是很大,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梳理与展览,这对研究艺术家的创作脉络来说是有价值的。”

对于许宏翔到研究生时期风格的转变,李帆认为,研究生的概念是技术专业性的学习方法,而许宏翔的艺术创作就是不断的在技艺上进行研究,在试验上不断的进行尝试。优秀艺术家的创作并不是说用同一种方式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是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解决一个最终真正关心的问题,并且真的把它做到极致,这是艺术创作体系建造的不二法则。

关于艺术的阶段性创作

许宏翔把其作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作品主要探讨“图像的消失,剩下了什么?”将写真喷绘在画布上的图像进行篡改,大部分时候是在不停减去而非覆盖某些部分直至整个画面只留下艺术家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第二阶段的作品探讨“从一个图像的消失到另一个图像的形成。”作品将写真在画布上的图像逐步溶解,利用即刻溶解下的颜色来绘制另一个与之相关或相悖的图像,将这两个图像并置于同一平面上,形成一个既对立又相融的画面,艺术家将此形容为“颜色的移植”;第三阶段的作品用主观绘画的方式来碰撞客观现实的图像。此阶段作品似乎是介于上两阶段之间的一种方式,但更多的是利用多种绘画手段来重新定义或解读一张图像,也是用强烈的绘画感来碰撞或对抗一种现实。

谈到许宏翔“肉与肉”系列,许宏翔认为这些所谓“肉”的系列和我们看到的风景、人物,其实是平行的关系,在他看来,猪肉或者鸭肉就是身体,它跟周围人类的身体物质是一样的,这是对于身体的一种关注,实际这和风景是同等对待的。

看许宏翔的作品,肯定对其大面积的绿色印象深刻。问其对绿色的热爱来源于哪,许宏翔笑道,“研究生的时候我画了一个男人坐在绿色的风景里,有四张画都非常的绿色,李帆老师问我为什么这么绿?我就回答不上来。”许宏翔认为,这些“绿色”或许与他生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从小生活在南方的城郊,有很多小树林、小山,即便是冬天里香樟树都是绿油油的。

李帆表示,艺术家都是根据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或与自己性格发生关系的,艺术创作的过程一直是艺术家在不断微调的过程,很多大师早期的作品是一种风格,后期到其他环境以后就会呈现另外一种感觉,我们可以从这之间的脉络去看到艺术家的人生轨迹。

青年艺术家与市场的关系

艺术市场是任何一个艺术家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作为年轻的艺术家,许宏翔认为,艺术家总是会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生活拮据的状态与不愿迎合市场创作的矛盾,许宏翔说,“最终我还是依然选择尊重自己的创作,当然作品被市场接受,也是我自己非常希望的。”

作为美院的教授,李帆从另一个角度谈了谈自己对青年艺术家与市场的看法,他表示,其实在艺术家自己的作品还不能卖掉的时候,去靠创作来维持生活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问题的。在欧美国家的年轻艺术家是不可能靠艺术来养活自己,他们是需要用别的职业来保护自己的爱好。李帆建议青年艺术家先找一份养活自己的职业,再慢慢的去完成热爱的事业。否则现实的压力很容易磨灭理想,最终也会丧失对艺术的热情。李帆最后说道,“其实特别简单,你真的爱艺术吗?如果你真的爱,慢慢来!”

文/林佳斌
图/全晶
编/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