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9日下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贵宾厅举办了一场名为“国际展览为什么:观看、想象及可能”的座谈会。由王春辰副教授策划的“未来的回归: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展将于2014年10月30日在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开幕,此次座谈会为赴美前的座谈会。出席的有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王春辰,艺术家缪晓春、渠岩、王川、姜吉安、周钦珊、刘力宁及来自首都的多家新闻媒体记者。
“未来的回归: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展是一个筹备了两年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展,策展人王春辰以“未来的回归”为主题,展示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可能性,提示“回归”是一种目标,是一种文化复兴与丰富的可能。在现今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精准预测未来的中国,但是可以感受到、看到当代中国正在改变,环境与社会巨变无处不在,其文化心理如何呈现、现实场景如何被解读、创造性思维如何成长等都是本展览所探讨的主题。
“本次展览不仅仅是一次艺术家的个人行为,从中央美术学院角度来看,还是一次长远的国际合作交流展。”座谈会首先由王春辰的发言拉开帷幕,他简要介绍了本次展览,“美国方面对本次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充满了期待和兴奋。现在在国际上关于中国的展览是非常多的,而这些展览在国际上塑造了怎么样的中国当代艺术面貌,实际上每一个展览都带来了一些观看的视角和方法。”王春辰谈到他与布罗德美术馆馆长迈克尔•拉什(Michael Rush)的交往,双方是以坦诚、平等的态度进行的对话。在第五次交流之际,迈克尔馆长便邀请王春辰到密执根州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由英国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设计的布罗德美术馆。布罗德美术馆作为美国大学的一家美术馆,不仅仅关注美国的艺术,也关注世界的艺术。为此,其邀请王春辰作为特约策展人,为布罗德美术馆策划一场关于中国的当代艺术的展览。为什么请一个中国人作为他们馆的策展人?王春辰说到,这其中的出发点在于他们试图去发现“中国人能给我们展示怎么样的中国艺术?”,这是一种换位的思考。而作为一名策展人,一名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研究的人,作为一个机构怎么去展示中国当代艺术,这就变成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展览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获得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甚至是促进彼此的思考。在艺术的层面上并没有一个绝对的价值思考,并没有某一种能代表当代艺术的艺术类型,而是在各种丰富的文化或者观念当中,每一个个体都代表了个体行为,但同时本身又带有中国大文化背景,”王春辰说道,“我就是从这个角度去选择艺术家,尽量呈现出多元的面貌,所以这次展览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展览,不是一个单一类别的展览。我是想通过这个方式来表明中国有相当多的艺术家,而且常年都是在有针对性的探索某一个问题,艺术家的思考是持续性的,对自己的艺术家身份和责任有非常严肃的投入。这是我们谈起中国艺术家来,国际社会对我们表示尊敬的地方。所以我们对艺术的尊敬和兴趣来源于此——艺术并不能解释实际的物质生活问题,但它能解决人的精神诉求,这就是价值。”
作为出席座谈会的七名艺术家代表中唯一的一名女性艺术家,周钦珊第一位进行了发言。周钦珊的作品《读书笔记》运用了透过磨制的厨房刀具,形成一种很强的刺激性。而作品灵感来源于胡塞尔的书,她领悟到在世界万物变化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变化,同时在这种暴力性的刺激下又有一种“文”的东西存在,形成一种对话,这也反映了我们当下社会的处境。周钦珊称自己是“把西方哲学家的小故事做一个东方的演绎,是一个解读上的转换。”
缪晓春是中国数字媒体的代表人物,其主要创作方式是用电脑软件等进行数字绘画创作,实际上新媒体艺术更直接地反应了当今社会的变化。对他来说,发展时间不长的新媒体艺术领域更需要国际上的交流与沟通。他认为,新媒体这个领域不像其他媒介如油画、国画之前有几百年的艺术历史积累,这个仍属于新生的领域并没有前人大师留下的太大负担。但也是这个原因,国际间的艺术交流就变得更为重要——“我们需要提供这样的机会去了解其他国家的同行们都在做什么,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缪晓春说。
王川简明的分析了他本次展出的作品《再聚焦:龙系列》。他说,“再聚焦”是来自英文的“refocus”,这个创作是一个二分法的结构——“refocus”代表艺术家在方法上的追求,是对数字影像方面的兴趣,而“龙”是他探索的对象。龙自古以来就是象征中国人的图腾,有着深厚的传统。王川和大家分享了他最开始探索这个题材的机遇在于偶然探访了平谷一农家乐,看到其厨房灶台后面雕刻了龙的图腾。我们传统概念中龙是位置崇高、属于皇家图腾的符号,但如今在现实生活中其存在的状态和它本身的意义有着特别大的反差。艺术家对这种情况产生了兴趣,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走访,而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也就开始了。王川说,“到最后慢慢变得比较清晰的时候就觉得,拍摄的对象虽然是各种龙,但实际上这背后的对象反映的是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中国人对待自己的祖先、图腾的那种既有敬畏又有自己的盘算,既有期许又想降低成本的复杂纠结的态度,恰恰是现在国人精神状态中很典型的一个方面。”
渠岩对王川关注的立场表示赞同,他从05年开始关注乡村现实题材,创作一系列乡村摄影作品,从《权力空间》到《信仰空间》到《生命空间》,艺术家走访几万公里的乡村,涉及权力、信仰、生命等方面,其本次展出的作品《造神空间》同样也是关注社会现实,从而发现了乡村的一系列问题。渠岩认为,我们应该重新确立中国的传统和文人的价值,不管是他最开始从摄影到乡村的改造、乡村的复兴,还是信仰和文明的重建,这是中国今天社会转型当中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
姜吉安本次参展的作品被其称为“现成品绘画”系列。这是指绘画来源于现成品,比如喝完的一壶茶转化成绘画本身——整个绘画是一壶茶的结果;又或者中国古代的丝绢,燃烧后可做成颜料进行创作,再画于剩余的白绢上,同样也是整个绘画是白绢的转化结果。姜吉安表示,这过程中还包含着他对绘画的思考,绘画是摆脱以图像制造为目的的可能性研究,这与物有关,也与中国传统道、儒家思想相关,这不是西方认识论、知识论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一种带有体验性的将物转变成绘画的结果。
青年艺术家刘力宁也在座谈会上谈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他认为,作品离开工作室,到了一个展示空间的时候,它与艺术家的关系就发生了改变。而这其中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将作品与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挂在同一个空间之下迸撞出的火花,作品会变得更加有意思。作品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种想法,但带着不同背景和生活经历的观众来看又是另外一种故事,这也是吸引人的地方。刘力宁说道,“作品最终提供的是思考,是一种可能性和问题,它不提供档案。”
在座谈会最后,在场的媒体与嘉宾进行了密切的提问互动环节。策展人王春辰就展览的策划理念、筹备过程、资金情况及艺术家的挑选等方面问题与在座媒体记者进行了交流,艺术家则就时下最热门的“新水墨”、“新媒体艺术”、“东西方当代艺术”等问题与在场观众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文/林佳斌
图/全晶
编/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