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汉斯·德·沃尔夫:关于展览“破门而出:失传与模仿”的讲演

时间: 2014.10.15

2014年10月11日上午,比利时策展人汉斯·德·沃尔夫针对10月21日至11月23日将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破门而出:失传与模仿”的展览进行了一次讲演,该讲演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贵宾厅举行。

“破门而出:失传与模仿”讲述了一个艺术世界几个重要元素的故事:被尊称为“大师”的艺术家、出自他原创的杰作、师承于他却也试图颠覆他的学生、大师的未来(他是否会被历史铭记?),以及它们之间密切又矛盾的关联。该展览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拷贝大师神圣杰作的人类“原欲”,和两种文化传统对复制行为截然不同的理解。展览从西方视角出发,面对中国观众展开讨论。

汉斯认为由于忽视了对方的文化传统,过去数十年中对大师、杰作和其复制品价值的讨论充满了偏狭的解读。甚至有许多欧洲人把欧洲看做是所有优秀创见的创造者,而中国仅是一座巨大的拷贝工厂。当策展人和艺术家们越发深入研究这个议题,就越发现其实矛盾并不存在。先锋艺术家们甚至早已远远越过了这个问题,正如杜尚的名句“There is no solution because there is no problem.”
汉斯说到杜尚是本次展览的关键之一,本次展览中许多艺术家都曾受到杜尚的影响,汉斯认为“杜尚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他对于西方先锋艺术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大家记住杜尚更多的是因为他的“现成品”,正是由于此,汉斯决定在本次展览中不展出他的“现成品”,这样太简单。汉斯决定展出他所认为的杜尚作品中最复杂难懂的一件——《旅行箱里的盒子》。

本次展览的标题涵盖了三个概念:大师、模型与影印室。“大师”是整个展览最基础与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在中国的国画传统中,大师创作在卷轴上的作品被保存进木盒子里,而在西方,人们展示大师的作品,显示自己的财富与力量。东西方对待大师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从文艺复兴开始,画家和大师的概念出现,如我们所知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是当时的巨星,大师在西方艺术中成为一个巨大的、珍贵的且极具权势的概念,“大师”戴上了天才的光环,他们是不可亵渎的甚至被赋予了神的力量。大师成为一个半神话的人物,他的一笔一画都是神圣的,也就是说他的每一幅创作都是神圣的,所有公众都要崇拜和尊敬。这也是西方人一看见中国人进行复制与拷贝就无限紧张的原因,而在中国的艺术传统里,复制是一种向大师学习的方式。

讲座中,汉斯说到作为一个来自比利时的欧洲人,以外来人的眼光来看,中国近二三十年中的艺术现象与变化令人印象深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艺术家自由表达,在拥有自由的同时他们又需要一些模板、灵感与榜样,可能还不习惯这突如其来的自由。

汉斯说到自己很喜欢中国,他认为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传统的相互理解上有很大的误解,他做这个展览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向观众尤其是西方观众证明这种误解和矛盾实际上是不存在或者说是无意义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拷贝工厂”完全是一个错误和愚蠢的理念。本次展览中有许多复制品,虽然是复制而成但它们都毫无疑问是大师之作。汉斯希望将这个展览做成一个对话式的、有明晰框架的中西方的交流展。据悉,探讨师传与模仿的展览将在欧洲再举办一次,届时将会以中国观点为主,介绍给欧洲观众。

随后汉斯通过图片向大家详细介绍了部分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如马塞尔·布达埃尔(Marcel Broodthaers)的《白色房间》、《青口》、《雨》;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旅行箱里的盒子》;伯恩&希拉·贝歇(Bernd&Hilla Becher)的《高炉》;迪迪埃尔·菲迈恒(Didier Vermeiren)《雕塑1980》等。汉斯通过他充满激情而又富有感染力的讲演,展示了本次展览中策展人与艺术家力图对中西方艺术传统矛盾中的一系列关键概念提出的质疑,对复制的意义与价值进行的“独立宣言”式的探求与追问。

文/张弛
图/罗森
编/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