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破门而出:师传与模仿”展览研讨会

时间: 2014.10.25

2014年10月22日下午两点,“破门而出:师传与模仿”展览学术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研讨会由策展人汉斯·德·沃尔夫教授(Hans M. De Wolf)主持,参与嘉宾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文以诚(Richard Vinograd)、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王端廷,及艺术家弗兰克·戴斯(Frank Theys)、乔莉·图林克斯(Joëlle Tuerlinckx)、迪迪埃尔·菲迈恒(Didier Vermeiren)。

研讨会伊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高高阐明了本次研讨会与美术馆正在进行的“破门而出:师传与模仿”展览的联系,策展人汉斯·德·沃尔夫表示,本次研讨会也是这个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展览主要探讨中西文化当中对待“原作与复制”这一对矛盾关系的截然不同态度。

文以诚:《复制的临界:重复与疏离的政治》

文以诚首先对“复制”概念进行解释,他认为,在全球后现代语境下,“复制”文化已经大量滋生并且变形为一系列形态,除简单的复制外,还包括“假冒”、“假象”、“幻影”等。关于“复制”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概念,用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就变成了非常复杂的问题。接着文以诚由早期比利时及16世纪中国的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切入,探讨“复制”的历史。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是当时全球制造业中心,印刷及雕刻都非常发达。当时的传教士利用雕刻和印刷去传播宗教思想,文以诚强调,“翻译本身也是一种精确的复制,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误解,翻译是一种缺失的艺术。”之后,文以诚为在场观众展示了大量关于“复制”的作品,从欧洲圣母像到中国的女性等“母性主题”的复制,从神话故事中迷恋水中倒影的少年纳西塞斯的“自恋的复本”,到类似“中国兵马俑”多个静止重复的副本类型。谈到“社会副本”,文以诚也利用几个艺术家作品进行分析,如艺术家一直在跟踪一个跟他长的很像的人,文以诚认为这也是反应了一种复制和仿制的主题;隋建国对米开朗琪罗《垂死的奴隶》的复制体现了一种伪装,他给雕塑穿上了衣服,反应了中西的文化差异性。最后,文以诚以艺术家弗朗西斯·阿利斯、宋冬、徐冰等作品进行阐释,将在场观众带入了极为精彩的艺术世界之中。

汉斯·德·沃尔夫:《诗人和他的方式》——以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的艺术创作为例

比利时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是生于观念艺术时兴之后的第一代,汉斯认为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能够作为本次主题的阐释。 196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对世界艺术影响甚大的观念艺术对弗拉西斯·埃利斯也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群观念艺术家把传统艺术的类别——绘画、雕塑等从艺术世界清除出去,把艺术变为纯粹的观念,而聪明的埃利斯敏锐地察觉到,艺术中最重要的就是观念。汉斯说,“那一代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我给他们冠以一个集体的名字‘浪游者’——他们总是在路上,没有办法确切的抓住他们,没有办法给他们贴标签,也没有办法明确的解释他们到底在做什么,他们是极端实验性,极端自由的。”“浪游”这个词完美解释了这些艺术家以自己的方式,精神上和身体上找到自己的道路,汉斯表示,“弗朗西斯·埃利斯是他们那一代中最显著的一位。”

汉斯认为,埃利斯深受比利时诗人、艺术家马塞尔·布达埃尔(Marcel Broodthaers)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诗歌”。弗朗西斯·埃利斯生于比利时,然后又前往世界各地,最后又迁徙到墨西哥城,这种浪游的经历和身份也赋予了埃利斯对于诗歌的新视角。埃利斯于1980年代首次来到墨西哥城,很快他就被墨西哥城四处充满的诗意感而深深的吸引住了,并创造一系列杰出的作品,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出名的视觉艺术家。

之后,汉斯对埃利斯经典作品进行阐释。《收藏家》中的埃利斯带着由铁丝磁铁等金属做成的小狗在墨西哥街头散步,最后小狗身上吸满了街头各种垃圾,汉斯认为,埃利斯意图展示的是墨西哥城大部分人生活在穷困潦倒之中;《游客》里埃利斯来到了工人之中,那是在繁华大街上挂着牌子为需要服务的人提供服务的各种水管工,维修工,木匠等等,艺术家也戴上一块牌子和他们站在一起,上面写着“游客”;还有正在本次美术馆展示的两幅一模一样的油画作品,一幅挂在展厅前,一幅挂在展览;1997年的《实践的悖论》,推着一大块冰块在墨西哥城中环绕,直到冰块融化;枪火问题是墨西哥城最大的隐患,《Re-enactments》记录了艺术家走进销售武器的商店,购买枪械,持枪在大街上行走直到被警察带走的过程,难以置信的是,之后他又说服警察并把以上的情节重新再现了一次;在秘鲁征募500位市民,每人带上一把铲子去搬运部分山一般的沙丘;2002年,当MoMA因整修曼哈顿总部而迁往皇后区时,埃利斯组织了一支假扮为修道士的队伍,他们手拿毕加索、杜尚、贾科梅蒂等作品的复制品,乘坐在轿子上穿过了皇后区大桥。最后,研讨会为观众放映了弗朗西斯·埃利斯用影像记录下的行为作品。

艺术家的主题探讨:原创与复制

短暂的茶歇之后,研讨会进入了第三个部分讨论会。除已经发言的汉斯·德·沃尔夫和文以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王端廷,艺术家弗兰克·戴斯、乔莉·图林克斯、迪迪埃尔·菲迈恒也加入了讨论。王端廷谈到,从希腊开始就把“逼真再现现实”作为艺术的最高标准,如今复制、挪用成了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创作策略,模仿不仅是手段甚至是目的,从某种意义讲观念艺术的历史就是复制和挪用的历史;雕刻家迪迪埃尔·菲迈恒与艺术家艾莉·图林克斯对“现代艺术到向复制艺术的转移”问题进行了讨论,迪迪埃尔还对复制品的质量问题发出了质疑;艺术家弗兰克·戴斯谈到了自己作品纪录片《技术启示录》,探索的是关于科学的新心态,认为必须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来取代人体。

研讨会持续了四个多小时,最后在三位艺术史家和三位艺术家的火热讨论中落下帷幕。展览研讨会围绕展览的核心议题“原作与复制”展开,对中西艺术传统中的数个关键概念提出有力的质疑,也是“破门而出:师传与模仿”展览重要组成部分。

文/林佳斌
图/全晶
编/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