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4日上午10点,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新闻发布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由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首席策展人郑道炼、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克里斯•德尔康(Chris Dercon)、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著名策展人及批评家贾方舟、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鲁斯•诺克(Ruth Noack)、CCAA创办人乌利•希克(Uli Sigg)、著名批评家及策展人殷双喜担任本届评委,发布会上公布了今年获奖艺术家名单——年度艺术家奖:阚萱;年轻艺术家奖:倪有鱼;杰出贡献奖:宋冬。
CCAA总监刘栗溧首先介绍了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的历史与奖项安排。她谈到,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于1997年由前瑞士驻华大使、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先驱收藏家乌利•希克创立,是中国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奖。从1998年至今,CCAA已有十五年的历史,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当代艺术重要时刻。迄今为止,CCAA中国当代艺术家奖共举办9届,自2007年起每奇数年举办的评论家奖也已有4届,每一届的评选活动一直秉承严谨严肃独立学术的原则,担任工作的历任总监有英国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首席策展人皮力,著名策展人顾振清,韩国策展人金善姬;CCAA采用国际评委和国内评委的交叉讨论方式,使得评选过程既有国际的标准,又有中国的标准。
中国当代艺术奖专门授予那些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优异才华的中国艺术家及艺术评论人,以表彰他们杰出的创作和评论,并力争使更大范围的公众了解并欣赏到中国当代艺术为中国当代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颁发奖项的同时,也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举办艺术展览。
发布会上,评委鲁斯•诺克揭晓今年获奖的三位艺术家之后,评委克里斯•德尔康首先对获奖艺术家进程评委陈述。他表示,在这三位获奖的艺术家作品中,都呈现出了对于文化保护的强烈兴趣。诚然,近年来文化保护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关键文化议题,我们保护什么?如何保护?怎样的保护?都是非常关键的。
评委鲁斯•诺克谈到本次“杰出贡献奖”宋东,她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宋冬一直不可或缺的存在于中国当代艺术中,从他早期的单频道录像作品到后来的行为和摄影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在作品中,呈现了城市空间、以及从个人、家庭关系到历史与记忆之间的激烈转换。作为国际上最为著名的中国艺术家之一,宋东的创作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持久性。值得一提的是,宋东可能是CCAA获得“杰出贡献奖”最年轻的艺术家,鲁斯•诺克说,“当时我们讨论杰出艺术家奖是不是该有年龄的限制,最后评委们一致认为艺术家的成就不应该用年龄来限定。”
作为评委中最年长的贾方舟为“最佳年轻艺术家”奖陈述获奖词,贾方舟打趣道,“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他谈到,倪有鱼虽是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但其作品已然呈现了高度的丰富性和统一性,同时传达了当代思想状态以及传统的感性。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了自然材料以及艺术与哲学中的既定习语,并赋予它们新的实质。这件作品需要被通过观察、感受和思考来理解,同时也是艺术家本人实时的眼、手和心交互的镜像。
殷双喜表示,年度的“最佳艺术家奖”是表彰过去两年内为当代艺术创作做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家,而获奖人阚萱的《大谷子堆》就是非常开创性的作品。这个影像装置由170台显示器组成,展现循环、快速放映的静帧录像,每台显示器以幻灯式播放400到500张图像,叙述了存留在中国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省至相对内陆地区多朝代的陵墓、纪念碑和围绕其的当代社会景观。艺术家穿越28000公里的土地,以摄录方式记录了成千上万的图像,时间跨度从汉朝到明朝,反映了一种近乎科学研究的完整性,阚萱的作品对于在古代至今中国土地上涌动的大规模地、乃至暴烈的转换,是一种有效的陈述,这是一个及其罕见的案例。
之后,CCAA总监刘栗溧宣布召开题为“我参与和观察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变化”的中外论坛,邀请本届CCAA的中外评委共同参加,评委郑道炼、克里斯•德尔康(Chris Dercon)、贾方舟、鲁斯•诺克(Ruth Noack)、乌利•希克(Uli Sigg)、殷双喜等出席了论坛讨论。
鲁斯•诺克首先表示对这几年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质量和丰富程度的成长报以惊叹。她认为,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的特点在于他们对国际社会有非常深刻的认知,他们将国际事件的关注转移为本土化的语境。鲁斯•诺克说,“所以我们认为他们的作品既是本土的,也是非常国际化的。”这样的原因不仅仅与艺术家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关,也跟中国的艺术系统发展有关。如今中国已经发展出了完善的艺术状态、艺术机构市场,拥有更多的博物馆,教育等等相关的内容。
乌利•希克分别对中方和西方的评委抛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看待过去10年中国当代艺术呈现的整体形态;二是针对西方评委发问——看到今年大量新的参选作品,他们是否有考虑将这些作品融入到他们进行的项目之中。
贾方舟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变化由两条线展开,一是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定位世界化的状态,他们无论在表现方法、思维、艺术视野都是趋向于国际化的;另一个在中国本土艺术基点上成长的艺术家,他们寻求传统艺术如何进入当代,如何在传统这样的大树下找到新的增长点,从而以新的增长找到艺术语言。
郑道炼通过评委会对年轻艺术家的观察发现,中国年轻艺术家并没有体现出其他当代艺术家那种不安全感的意识,他们和世界的年轻艺术家来说并没有差别。中国艺术家和世界发生了变化,中国增加的机构可以独立进行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研究,使得中国艺术拥有更强的信心,这种信心不是从国家主义角度解释的。郑道炼说,“国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退化了。”他进一步解释道,这种“退化”并不是说国外对其丧失兴趣,而是他们发现,中国现在崛起的机构完全有能力、有信心能够独立去完成这样的事情。
克里斯•德尔康以泰特美术馆为例,他认为,作为艺术机构必须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就是从市场中选择去收藏、展览那些有生命的艺术家,而不能让市场成为唯一的评判标准;此外,泰特美术馆不会去做一个专门策划的仅仅是关于中国艺术的展览,当然,泰特会有许多优秀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展览,但这些作品不会简单的被挂上是来自“中国”或者“中国的艺术”的标签。
鲁斯•诺克希望自己的发言能够连接中方评委和国际评委,她强调,基于国家的艺术身份,事实上已经变成了非常无趣的话题,艺术必须更广义地和生活发生关系,而不是艺术自身。鲁斯说,“我不希望看到那些本身有很强感染力的本土文化,在和国际化的接轨中丧失了它的独特性。”
殷双喜最后表示,从几位国际评委的发言里面可以听到的信息是中国当代艺术今后的发展会更加坦然、自主,而不是被动等待国际的选择和照顾。他同时也对青年艺术家提出要求,“青年艺术家在创作中需要加入历史和文化的深度,而不仅仅是当下的个人体验和社会纪实性的反映,虽然这方面也很重要。”
本次论坛中西方评委就他们多年参与及研究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的经验及变化从各自专业领域角度展开讨论,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与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变化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思考。
文/林佳斌
图/杨延远
编/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