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8日,第三届国际新媒体论坛“新媒体年代学”在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召开,本届论坛由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主办,由专注新媒体艺术的独立策展人李振华担任主持,共邀请来自海内外十多位新媒体艺术家、策展人、研究学者围绕“新媒体年代学”这一话题展开对话与讨论。本届论坛筹办半年之久,论坛议题由九个方向展开:全球化市场与信息数据化关系,新媒体的实验场域与知识生产的关联,新媒体与“物”的关系,独立电影的生产机制与现状调查,新媒体教学与当代艺术实践,新媒体艺术如何介入当代社会实践,新媒体断代、新媒体的年代学,如何建构未来实验室,关于未来的知识、骑士精神与社会实践中的新媒体艺术。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杰在论坛开幕致辞中讲到,四川美术学院算一所老院校,但新媒体艺术系却是很新的,他希望这次国际新媒体论坛的举办能给四川美术学院带来国际上创新的艺术理念,并推动川美新媒体教育的更进一步发展。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主任张小涛作为此次论坛主要组织者,他希望将此论坛建成一个“国际机场”,可以在这个“机场”进行交流和传播,分享全球化的经验。
意大利声音设计师Chiara Luzzana主题为《聆听图像——声音在媒体中的重要性》的精彩发言正式拉开此次论坛的序幕,CHIARA LUZZANA从小学习各种乐器,声音也成为她创作的主要艺术语言。在她看来,声音是一切,影像、电影、品牌等都离不开声音的塑造,声音直接连接情感并唤起内心的记忆,但现在是一个“读图时代”,声音需要更进一步强化认识。谈到自己的声音设计方式,声音方面的专业训练是不可少的,这个过程能潜移默化教会你如何去听,在使用声音素材方面,她从不使用“库”素材,而是通过日常声音采集获得,并从拟声学出发,根据需求进一步设计。CHIARA LUZZANA强调声音创作与音乐谱曲是不一样的,错误的声音会导致情感、感官上的扭曲。曹恺是南京独立影像展的发起人,在影像视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在《影像终端模式的再制》的发言中介绍了艺术家获取视觉影像的三种观察方法。第一种是以李巨川为代表的“公共监视器”方式,借用摄像头视角观察世界;第二种为“荧屏直播”方式,其中以丛峰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直接将镜头对着荧屏进行再录制、创作,形成一种“有趣”的美学方式,那颍禹则使用老电影片段嫁接混合,比如他与左小祖咒合作的《野合万事兴》;第三种则是现成品采样,雷磊作品《照片回收》即是这种方法的体现。
陈珠樱毕业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后转向新媒体科技领域,她在《从行动感知艺术的观点到后媒体艺术的省思》的主题发言中,勾勒了新媒体艺术在1960—2010年五十年间的发展脉络,并分享了自己与科技相关的新媒体创作,她借用基因遗传学的算法创造了“虚拟生物”,并在展览方式上充分考虑公众参与性,尽可能增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趣味和游戏性。荷兰摄影艺术家TUDOR BRATU在《新媒体与知识生产》发言中,首先回顾了从当代艺术向现代艺术的转变过程中杜尚等艺术家的先锋性探索,并提出我们现在讨论新媒体的未来,这就涉及“历史与当下”、“旧与新”的悖论关系,认为从事新媒体艺术不能为了“新”而新。
TUDOR BRATU还通过对Lawrence Abu Hamdas关于人权、法律、地缘政治题材的案例研究探讨新媒体艺术是如何工作的,如何以批判性的视觉呈现媒体的功能。李振华长期以来专注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和展览策划,他《与新媒体说再见》发言中分享了如何理解新媒体艺术伴随时间与技术发展的变化。李振华的发言是基于他之前所做项目的一些思考,“与新媒体说再见与其说是告别,毋庸说是更好的理解和厘清新媒体观念和实践变化之现实,其中涉及到诸多领域,如新型技术出现带来的艺术现象,如艺术家介入科学实验,如艺术家对互联网、地缘和道德思考的推进”。与新媒体说再见,这也是有前后文关系的,为此成立“北京艺术实验室”并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工作,梳理了自1988年张培力录像艺术至今的新媒体艺术发展脉络。在李振华看来,向新媒体艺术说再见,就是希望重新思考新媒体在近二十年来真正的变化是什么,而不是笼统地说什么是新媒体,什么不是新媒体。
张小涛是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主任,也是中国动画媒体艺术最前沿的探索者,他在《从绘画到动画——关于独立动画叙事、语言、图像、场域的思考》发言中,从自身的创作转型经验出发阐述了独立动画与其他文化场域关系之间的思考。在张小涛看来,独立动画来自两个系统——独立电影系统和当代艺术谱系,2000年以来的网络游戏、水墨动画、互动媒体装置等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拓展了独立动画的媒介。关于“图像方法的来源”,张小涛颇受巫鸿美术史研究方法启发,受《重屏会棋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启发让之重新发现并讨论古代绘画中图像、空间、叙事的多重关系,这都是新媒体研究方法上课借鉴的全新维度。张小涛还例举了日本、伊朗、波兰、台湾、南非等地的新媒体艺术实践,并探讨新媒体与区域传统之间的关系。意大利艺术家Freschini Cecilia(茜茜)演讲的题目是《意大利后网络艺术》,作为www一代,艺术创作与网络也是密切相关的,在文化领域提“后”一般是指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但网络并没有死去,只是大家对网络习以为常。网络对于艺术来说已经影响到它的生产形态,已经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文化形态。茜茜重要介绍分享了Roberto Fassone、Elisa Giardina Papa、Eva&Franco Mattes、IO COSE、Gazira Babeli五位艺术家在网络艺术方面的创意实践。
成都当代美术馆是位于成都市天府软件园的一家当代艺术馆,其副馆长蓝庆伟在《讨论媒介即是讨论生活》演讲中融入他对当代艺术馆品牌建设的思考。天府软件园拥有四万七千员工,但大多是IT从业人员、程序员、80后,蓝庆伟认真思考了美术馆在软件园的身份、地位、形象,并结合地区、人员特色,结合美术馆策划的一系列具有国际学术水准的展览活动思考新媒体技术与美术馆品牌的关系。Kim Kyujung来自韩国崇实大学,他发言的题目是《在媒体整合的环境下对艺术的重新思考》,金教授首先就提出在电子媒介语境下,人们对于“美”的概念已经发生变化,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我们对美的思维方式,这就是我们需要对艺术进行重新思考的前提。金教授自己的创作多以LED为媒材,他在这种新型材料的运用当中反思科技、材料与艺术、人文之间的互动,并以此延伸至物理与精神的关系讨论。百年前,杜尚对于日常品不一样的理解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大变革,五十年前白南准看待电视不一样的方式也推动新媒体艺术的变革,当下新媒体艺术对于媒介的思考与选择同样十分重要。徐文恺是国内前沿的媒体艺术家,他在《个体的可能性》演讲中分享了他近年的诸多多媒体艺术创作,其中包括装置、首饰、影像、网络云艺术等。朱晔则在《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的城市车间》发言中分享了今年上海双年展的展览策划思路,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为“社会工厂”,朱晔团队则提出“城市车间”概念作为主题上的呼应,“城市”为代表的空间是当代中国社会生产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社会工厂”的结构单元和有机构成,在考虑如何将“城市空间”涵盖内容与“社会工厂”主题及品牌诉求粘结时,朱晔提出了“故事会”(Fiction Line)这一具体策展思路。
“媒体年代学”论坛持续整一天,十一位演讲嘉宾的精彩发言也为第三届国际新媒体论坛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论坛结束后,活动子项目“新媒体年代学”展览也在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中心开幕,展览也与“国际新媒体论坛”形成从理论研究到创作实践的呼应,综合展现出新媒体在当下艺术环境的多种可能性。
文/张文志
图/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