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当代学术开放讲堂系列十】刘小枫:卢梭论商业文明与艺术家的德性

时间: 2014.11.23

2014年11月19日下午两点半,“当代学术开放讲堂”系列讲座之“卢梭论商业文明与艺术家的德性”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开讲,本场讲座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小枫。讲座思考十八世纪早期,商业文明发展之初,艺术家与新政体、新社会之间的关系。在进入核心主题之前,讲者首先阐述其时相应的思潮,以及卢梭所立基的理论提出者──孟德斯鸠的相关立场。

卢梭第一部成名作《论科学和艺术》论证商业文明中,艺术越加普及,将引发道德上越加颓败,书名为当时科学院的征文题目:“复兴科学和文艺是否有助于纯化道德风尚?”卢梭投稿、获奖并引发后续的论战。他在十年后的著作《社会契约论》中将法律四为分类,第四类即为不成文铭刻于人们心中的法,即与政治共同体相系相生的道德风尚,由品行极高者或君王所创建。在此语境下,这篇文章所思考者,即是否能够透过艺术,改变人们心中的道德秩序,以及与之相联的政治制度内在秩序。

商业文明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地区,封建制度的政体与其发展因素尚未相结合;英格兰为第一个以王国政体实行商业制度的国家。如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即是商业文明最早的鼓吹者,提倡修公路、征所得税,并从圣经中寻找商业文明初萌的现象,将商人的始祖追溯至诺亚,认为商人是所有行当中最尊贵者,远胜于贵族,只要合法挣钱,人人皆有权享受自己挣来的财富。

1748年,孟德斯鸠先于卢梭出版《论法的精神》,设想商业文明作为一种最为理想的政治制度,推崇商业文明中的精神与道德,以各种古代、传统的例子作为辩证,并认为身处该政体中的艺术家们,其才华必然遭受限制。商业方是真正肥沃的土地,为人们带来安逸、舒适、温和的生活,亦存在自己的法则与精神,使人们无须再依附于国家君主等政体上,它将成为普世精神,鼓励人们专注于自己的物质生产,持有勤劳、和平等美德,不追求君主政治下的现世荣誉,以及基督宗教信仰中的死后救赎。民主制度服务于商业文明,人人皆能够自由地从事自己所愿的事,国家保持中立,提供公共服务,无权管制人民的精神品格,以及推崇传统所追求的德性内涵:正义、节制、勇敢、智慧等。

民主政体促使人人必须具有参政权,以及随之而生的政治品德。别于传统的民主国家亦具有新的政治德行:爱平等与爱共和国。在此,所有的激情、欲望皆丧失高低贵贱之分,皆被释放了出来,皆存在被表达的权利,每一个个人将服从其反复无常的幻想及妄想。平等抹平了人之精神品格的等级秩序,艺术天赋在此议题中变得紧张。当天赋差异依旧为自然事实时,一个人的才华卓越是自我实现的手段,已无法成为增加其政治权益的法门,它将是危险而易重蹈专制制度之覆辙的。真正的共和国中,不会发现古人身上的德行,亦不会在一件事物上实践它,人所拥有的是平庸,或是透过教育抹平天赋。

卢梭顺着孟德斯鸠的思维,进一步思考复兴文艺与纯化德行之间的相关性,他视复兴文艺仅是商业文明的要求,是古老艺术文学的堕落与败坏,使艺术附加社会作用,即是,激发人们彼此取悦与表达自己的欲望。卢梭秉持传统观点,坚信艺术属于少数具天赋者自我内心认识的活动,一件艺术作品,即是作者内在德行、精神质量之展现。时下作品固然仍反映作家内心的本质,其本质却不再是追求自我德性的卓越,文学艺术的大众化,必然使少数具有艺术天赋的人,灵魂被迫追求虚荣,造成艺术家本人及大众双方的败坏,较科学的大众化带来更多的恶。商业文明中的艺术天赋,看似得以发挥最大的自由,事实上,它将受到另一专制君主的控制,为了博取大众的喜爱,而依附于浅薄虚浮的商业趣味。

民主政体、商业文明时代,促使人们平庸,与求个性的卓越艺术家相对立。身处其中者,或将降低自我,依附于商业,或是扼杀自己真正纯粹的趣味,或是,极度赞扬天资的差异,形成现代艺术中的怪异趣味,沉沦于空虚的自我之中,其粗暴怪异必然破坏公共德行,颠覆常识性感受,造成艺术天赋在德性上贬值。生活于商业文明取得胜利时代的尼采,对于现代艺术的论断,与卢梭高度一致,他于晚年笔记中,视之为施暴的艺术、明显轮廓的逻辑、感觉的暴力、追求线条内部凌乱的多样性、成群的令感官迷醉的东西、粗暴的色彩与欲望、内在的心性毫无约束。

艺术家在卢梭眼中,承担塑造一民族、一政治共同体之道德风尚的责任,真正艺术家的精神,当是高度超凡,齐等于君王的精神,传统艺术中,尽管仅属于少数天赋者的天地,却凝聚着共同体的德性。他藉此思索文明政治的终极目标,当是财富,或是品德?他最终回到艺术是不平等的立场,人们不当自以为具备伟大的天赋,而当安于平凡。

刘小枫教授认为,艺术家的天赋在当代变得尤为困难,民主与商业规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质量,并确实为人们带来便利,艺术家何以不能接受这种生活?中国进入商业文明,严格而言,仅仅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对于人们的生活、精神状态产生巨大变化,该变化有助今人反思卢梭所辩思的问题。

文/陈雯柔
图/全晶
编/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