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有中生有:展望的艺术实践”——2014直面名师系列讲座(四)

时间: 2014.11.26

2014年11月24日晚上,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会实践部主办的“直面名师”系列活动邀请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展望进行讲座,该讲座在中央美术学院7号楼红椅子报告厅进行,展望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阐释了雕塑创作中“有中生有”的艺术理念。

讲座伊始,展望以孔子之“言传身教”四字表达自己在教学上的理念,作为教导创作的老师,相比理论知识的传授,展望更加重视在自身创作中给予学生影响,这也是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作中的原因之一。

“有中生有”是展望对于雕塑中“形”的问题的思考,他结合自己近期在798艺术区长征空间举办的名为“应形”的雕塑新作展,在讲座中展示他关于“形”的思考。展望自言在早年的“中山装”系列作品中首次接触到“形”的问题,何为“形”?“比如一个女人的站立,无论她以什么姿势与动作,这都不叫‘形’,当一个东西不借助故事,不借助人或者某种内容而可以独立存在的时候,可以称为有‘形’了。这不是‘型男’的‘型’,而是‘形象’的‘形’,然而二者亦有共同点,称呼一个人为‘型男’的时候是指他的一种气质而不是某个动作,这是一种综合的、独立的感觉。”在“中山装”系列作品中,展望将人物动作超常的虚化,看起来像蝉蜕,扭曲的人物和一个自然界的生物化合在一起从而独立存在,这时它不借助人的身体、形象、动作,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借助自然界一个相应的状态而存在。“它具有许多细节,同时它是一个空壳,这些细节代表了我的趣味,而它对应的是一个空壳,于这里我开始表达了。”展望说到,今天他不从作品的社会意义来分析,仅仅告诉大家他在其中对“形”的思考。《假山石》的创作虽是另一种不同的观念与社会思考,但在“形”的问题上,它延续了“中山装”系列,展望认为,中山装是扭曲的,同时,中国文人世界中的太湖石也是扭曲的,太湖石的“瘦漏皱透”的特点,为什么让文人欣赏?其中是否包含所谓中国文人的精神?它不靠形体与重量,传达的是物质之外剩下的精神。展望将对中山装中细节趣味的表现移植到太湖石中,他精细的复制了真实的中山装的纹理细节,这也表现在他对石头纹理的观察与表现上,他以不锈钢材料造石改变了自然界真实石头的物理性质,做出与真实的太湖石看似一致却实质完全不一样的太湖石。

随后,展望阐述了他的诸多艺术作品,如《新艺术塑成空间》中对于写实主义的矛盾的心理,在《86尊圣象》中他通过“砸”的方式第一次尝试将形打散,之后他又有将太湖石磨成粉末,将不锈钢的“石头”切碎,将石头炸开等实验。展望自言“表面是在做作品,实际上是在研究‘形’。”在《群交》中他表达了文化杂交的混乱,《有一种能量叫未知》依然延续《中山装》中的扭曲,表达一种高于人类存在的未知能量。在展望的个展“无所遁形”中,他展示光线中的尘埃,证明形的无所不在。在《寻找非物质中》他通过拍卖一百元人民币的行为来寻找非物质的存在。在本次个展“应形”中,展望将凹凸不平的不锈钢表面对于具体物象的映射依样做成雕塑作品。他放弃了对于雕塑形态形成的主观能动性,却依然以极大的兴趣展示细节,这是来源于更加美学层面的虚无缥缈。展望通过这件作品再次解释“应形”,他逆转了谢赫画论中“应物象形”的说法,提出“应形”亦可以“象物”。

在讲座末尾的交流环节,展望以身说法,对在座学生提出他的期待。他认为艺术创作需要沉静,对于生活“还是傻点好”,分散精力的事情过多必会降低艺术中最重要的对于生活细节的敏感度。一个人的能量应该百分七十集中在一件事上,而不是均分为十个百分之十。而对于如何保证作品能真正有效的呈现想法,展望给出了四个字即“说到做到”,展望以“说到哪,做到哪”为自己在艺术创作中公开的秘诀,他认为想到的必须立即去执行,想得太多,反而离“做”更远了,“想”与“做”应该是前后脚的关系,一步紧跟另一步。展望心痛于当前有些学生在感受上的粗糙,他以古人“师造化”一说为勉,提出学习知识容易,然而自己去观察自然难,画册始终是二手经验,而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却可以从一块小石子中画出一座山来。

展望提到,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忘记,应该在生活本身中忘记知识,他自言曾经崇拜观念艺术,而在充分学习了观念艺术的历史之后,他便在拥有了人类共有的东西的基础上重新做自己的创作,这时,他离开知识,重回雕塑,不再框在观念当中,这是一步一步看清内心世界的过程。

文/张弛
图/胡志恒
编/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