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美术馆与青年文化——首届大学与美术馆论坛”(二)

时间: 2015.1.19

2015年1月16日下午14点,“第二届CAFAM未来展”系列学术活动“思想与未来——大学与美术馆”论坛第二部分“美术馆与青年文化”主题讨论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贵宾厅举行。延续上午关于“大学精神”的讨论,在美术馆的身份职能下讨论青年的文化特征以及对于美术馆未来发展的启示意义。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杭间主持论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第二届CAFAM未来展策展人王春辰,《美术》副主编、第二届CAFAM未来展策展人盛葳,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见分别做主题发言。

对于青年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杭间在论坛开场提到,相比几十年前,青年在美术创作、研究、批评、展览策划领域发生的作用越来越大,青年人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有其独特敏感性,这也影响到当下美术的发展生态。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CAFAM未来展关注青年艺术发展也体现了美术馆的文化担当。

王春辰在其活跃的策展工作中接触到各类美术馆,他在“美术馆重构青年文化”的主题发言中介绍了纽约新美术馆、MOMA PS1、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等在青年文化构建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尝试。这些美术馆都极为关注青年美术,青年艺术朝气蓬勃的艺术特质活跃了美术馆的公众形象,继而提升美术馆在国际舞台的知名度。美术馆总是新艺术的发生场,新的艺术总是尝试打破原有的艺术格局,具有强烈的先锋性,这与青年文化创新、敏感的文化性格是契合的。因此美术馆与青年文化有一种“不谋而合”的默契,也正因为这样,CAFA美术馆才能融合多方面资源、力量推出“CAFAM未来展”。

盛葳的发言主题为“从‘过去’到‘未来’——美术馆的时空与政治”,他着重讨论了美术馆在时空发展中对于艺术的“重新定义”以及与青年艺术的关系。盛葳提出美术馆的身份和职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演进的,美术馆从最初的私人空间转换为公共空间,藏品从私人收藏变为公共展示,同时对于作品也是一个“确认”和“改造”的过程。手卷在中国古代是一种近距离的私人把玩方式,画卷的慢慢展开也增添欣赏的无限神秘,如今在公共观看下,整幅画卷一览无余,也就去掉了私人观看的神秘高潮;武梁祠画像石拓片离开实物情境也会有不一样的图像意义;《命运三女神》作为雕塑挪到美术馆也斩断它与巴底农神庙建筑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美术馆对于作品的改造,都是为符合当下的审美需求和习惯。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盛葳也称展出的艺术也是当代的艺术。对于青年艺术,盛葳认为不应该以年龄作为划分标准,而应该体现一种未来倾向,同时也应该适应美术馆的权力系统。对于二者的关系,青年艺术可以被美术馆生产,但也会重新改变美术馆的生态。

王见的发言引用CAFAM未来展上一位青年艺术家的话“青年艺术家是没有未来的”开始,未来是什么?作为一个时间概念肯定是存在的,但对于艺术而言,王见持质疑态度,可能只有现在,并无未来,当下就是最好的未来。基于这样的论调,王见十分强调美术馆活动的研究性,有了研究性就有了提示,从美术馆的角度才能看到艺术未来走向哪,能走多远。同时建议从网络等新媒体传播渠道扩大研究度。

主题发言后,王璜生介绍了中央美院美术馆在媒体传播方面的投入力度,并提出在当下,媒体不仅是宣传、传播工具,同时也是一个生产机制,比如“合作公社”在未来展期间通过微信征集创作的“材料”和“概念”,再由艺术家完成作品并展示竞拍。同时,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负责人李光辉对网络环境的美术馆提出一种危机意识,有如网购之于实体商店。

文、图/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