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画院主办的“归心两畅——罗敏、刘旭作品展”将于2015年3月27日上午10点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隆重开幕,共展出作品 94幅。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钟涵先生,以及艺术家罗敏、刘旭等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主持。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向在场观众介绍了罗敏和刘旭入画院三年来的创作历程以及举办此次展览的目的。2012年,罗敏和刘旭在几十人中脱颖而出进入北京画院,如今三年已过,此展即为他们三年来艺术创作与艺术成果的汇报演出。按照北京画院近年来的进人机制,画家年龄均在45岁以下,画家初入画院都比较年轻,会经历一个迷茫、沉淀与转变的时期。王明明院长回想自己78年入画院时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从找不到方向,到慢慢静下心来找到自己绘画的面貌,最少需要三年的时间。“三年汇报展”如今逐渐成为画院进人后的一个惯例,在这样的展览中,能够看到画院的传承对青年画家的影响。
就此次展览来说,参展的两位艺术家艺术风格迥异,罗敏偏西方表现的油画以及刘旭偏传统的中国青绿山水画,要想在一个空间内建立起合理的策展逻辑,对于策展人及布展团队是道大难题。对于艺术家而言,为了更好的展览效果,也需要从自己众多的创作中进行艰难的取舍。然而,正如费孝通先生在谈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各国、各民族文化时,曾有这样的表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同样,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也能找到一种“共置”的办法。那便是回到对于两位艺术家创作初心的关注,进而借由他们的作品寻找艺术带给人的那一隅快感,以及那份不易表述的心的悸动。艺术的秘密,或许就源于无需逻辑而直通形而之上的力量。世界给了艺术家最大的自由,因为艺术家的手连着心,相互的策动,想拦也拦不住,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心手两畅”。这也是此次展览题目“归心两畅”的由来。
罗敏的作品主攻表现性油画,运笔洒脱、豪放,造型能力精准。本次展出的罗敏作品可分为多个系列,共65幅,创作时间从2009年至2015年,从其早期的成名之作“女兵系列”开始,直至近期的“心经”系列。罗敏的作品从以直抒胸臆、颇具书写意味的主观描述,对生活片段的敏锐表达起步,逐渐进入将对象素材化,进而有了观念性绘画的某些特质。尤其是她近期的“心经No.1”、“心经No.2”,绘制那些反复叠加、生成的树叶,有如一遍遍书写:“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以外化的形式寻求内心,画画化作了某种修行。罗敏说,她还准备继续创作这一系列,让人颇为期待。
刘旭的中国画则以青绿山水见长,在绵延古法的基础上渗入新风。他的青绿山水,幽幽然,将殿堂的富丽堂皇与水墨的清雅意蕴相结合,在法度之间搭建着自己的一片天地。本次共展出刘旭的作品29件,创作时间从2011年至2014年。应该说,从20世纪以来,工笔画在中国画体系中曾沉寂数回,总有借古开新者又创新境。前年,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曾举办“妙于陈馨—于非闇、陈之佛精品展”,则看到北国的沉着浓艳与江南的清丽舒缓的对比。工笔画的丰富性与可变性的探索,由此展可见一斑。今观刘旭的作品,则有两种气质的结合,用线强调其准确性,用色则有意创造出偶发性,所以整幅作品繁而不累,在稳健中谋得几许飘逸,更现出刘旭一份平和的心态。
开幕式结束后,针对此次展览北京画院还举行了小范围内的研讨会。与会嘉宾均为北京画院内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大家不仅就罗敏、刘旭近几年的创作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不同的观感和意见,还对当代油画创作、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见解。
通观罗敏、刘旭两位艺术家本次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的作品,虽动静有别,然而所求无二。相映互览,别有一番景致。据悉,展览将于4月1日下午1点结束。
文编/朱莉
图/杨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