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赵刚个展“通往奴役之路”在UCCA开幕

时间: 2015.4.5

2015年4月2日下午3点,“赵刚:通往奴役之路”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田霏宇与赵刚现场对话的形式开展,道出展览的初衷,随后田霏宇为媒体做了现场导览。此次展览由UCCA馆长田霏宇和助理策展人郭希共同策划,作品在UCCA甬道和长廊展出,展出时间为4月3日至5月31日。

展览共展出15幅绘画、19件摄影及2件影像作品,绝大部分在2014年至2015年间完成。展览不仅呈现了艺术家老练的绘画技法,也巧妙地将其持续进行的多个创作主题——对游子身份的反思、对现实和历史的批判、对绘画技术的钻研等——衔接为整体。展览取名自经济学家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的同名著作。哈耶克在这本著作中就福利国家对自由市场的管控进行了批判,重申了他在经济学中的古典自由主义立场。赵刚在对书中观点的默认的同时,也凭借创作从字面上对展览标题进行着解读。本展是他在中国北京的首次美术馆级别的个展,全面呈现这位已经步入创作成熟期的艺术家的近期绘画状态。

本展览画册由aye画廊和后浪出版公司提供赞助。大卫杜夫艺术培育计划和北京维基国际艺术品修复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也为本展览做出支持。同时,中英双语展览画册《GANG》将在展览期间推出。这本赵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为全面的出版物,以展览“通往奴役之路”为结构,收录了大量作品及艺术家的相关文献照片,涵盖了他近四十年来的生活和职业生涯。西蒙娜•莱文、迈克尔•穆雷、弗兰克林•西尔曼斯、孙冬冬、田霏宇和克里斯蒂安•比韦罗斯-福尔均为此出版物撰写文章。

为准备展览,赵刚驾着一辆耀眼的保时捷卡雷拉到五四运动的早期知名人士——㕦宓、胡思杜、萧光琰、丰子恺、马寅初、虞光裕、钱晋等——的故乡旅行,以搜索视觉素材。这些知识分子在国外接受教育后,都曾满腔热血地返身建设祖国,其中许多人即便遭受挫折,也未曾离开。赵刚以这趟旅行为素材,是将自己的人生和这一群体的命运并置,以提示他们之间的共鸣。这位艺术家在短暂地参加星星美展之后,出国留学和生活二十余年,从事过职业艺术家、出版人等职业,之后才以艺术家身份归国。然而,在本次展出的双屏影像《通往奴役之路》和“路途风景”摄影系列中,赵刚却没有呈现国内翻天覆地的景观变化,却选择拍摄与几十年前几乎毫无区别的中国风光。

在展览的绘画部分中,赵刚呈现了主客观的双重视角:一方面,他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现彼时知识分子曾身处其中的教室、居所和风景,像是在“扮演”这些逝者;另一方面,他将这些知识分子对象化,描绘他们的肖像,并与他的自画像共同展出;此外,展览中还呈现了一些静物和花卉绘画。为了统一视角,他利用绘画语言将展览形塑为一个整体——这些绘画强烈、紧张、滞重,笔触肯定而豪放,在保持色彩锐度和纯度的同时,又在颜色内部设置清晰、丰富的层次。

同时,他以强烈的主观意识描绘风景、肖像、静物等“中性”的题材,借以抒情,贯穿展览始终——他绘制的瓷器,曾是用于谄媚皇权的精致玩物,却起名为《高科技》;《佛手》英文名取为“Hand Job”,暗讽了希冀从宗教中获得实际利益的人群;体量巨大的《杂种布鲁斯》是一幅故去的知识分子群像,艺术家用棕色的笔触将他们陈列在蓝天白云之前,仿佛巍峨耸立的群山。展览中唯一一件旧作是录像《哈莱姆新社会现实主义小组》,这件作品记录了赵刚与美国少数族裔艺术家和学者在美国对若干社会及艺术生产环境议题的讨论。作品放大了展览的格局,揭示出艺术家的创作并非针对特定的地域和现实的挑衅,而是在对普遍的生存困境发表意见。

关于艺术家

赵刚1961年生于北京,赵刚现工作、生活于纽约和北京,毕业于荷兰Maastricht 国家艺术学院、美国纽约州Vassar学院、美国纽约州Bard大学。

年仅18岁时参加星星画会——此团体是最早的前卫艺术家群体,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铺设了重要基石。此后,他在欧洲和纽约接受了正规的艺术教育,并于纽约生活、工作二十余年。在此期间,他的品味逐步发展出鲜明的国际化特征,并创作出风格多元的作品。

在国外生活的过程中,赵刚与著名中国艺术家刘炜和刁德谦互相切磋和促进;他曾参加纽约表演艺术双年展、广州三年展、横滨三年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个展“病夫”;作品曾在美国、德国、中国、法国、日本等地展出。在2004年回到北京后,赵刚不断地把焦点投向了他的独特的个人经历与中国历史之间的纠缠——他既生于此地,却又是陌生的新晋移民。

重要个展包括:“病夫”(今日美术馆,北京,2011),“战争游戏”(Galerie   Christian Nagel 画廊,柏林,2005),“契丹人:赵刚个展”(站台中国,北京,2013)。重要群展包括:“门”(P.S.1, Institute of the Arts 画廊/ Blum Helman 画廊,纽约,1990)。

图文/陈佩华
编/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