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四方工作室”艺术家的语言嬗变》正在深圳1618艺术空间展出

时间: 2015.4.5

2015年3月21日下午三时,“四个人展出四张画的理由——‘四方工作室’艺术家的语言嬗变”联展在深圳1618艺术空间开幕,这一展览先前曾于北京798圣之空间举行,本次“四方工作室”联展巡展至深圳,将展至5月12日。

此次展览最独特的地方便在于只展出了四位艺术家的四幅作品,仅仅四幅作品却吸引了大量的人前来观看。展览中“四方工作室”的四位艺术家各展出了一件近作,分别为苏新平的色粉作品《表情》、谭平的丙烯作品《无题》、王华祥的油画作品《耕种》以及周吉荣的综合版画作品《海市蜃楼》。展览现场配以艺术家过往作品的图文资料,以勾勒出四位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发展脉络,给出四个人展出四张画的具体理由。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刘礼宾在开幕式上表示:“四方”即蕴含着“来自四方”的地理概念隐喻,也包含了“通向四方”的艺术发展方向规划;既是四种版画类型的指代,也是对创作自由精神的张扬。此外,当代艺术发展至今,语言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四位艺术家的作品拥有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他们目前的创作状态。通过作品梳理他们的思想脉络,是展出这四幅作品的初衷。

“四方工作室”10年后重聚深圳

1997年,四位从事不同版种的艺术家组成了“四方工作室”,他们是从事石版创作的苏新平,从事铜版创作的谭平,从事木版创作的王华祥,从事丝网创作的周吉荣。上世纪80、90年代,当代艺术兴起,相比油画,版画是“失宠”的。在这种艺术环境下,一些具有担当意识的版画家必然会自觉地展开版画的前沿探索,追问版画在当代文化中的角色和功能,“四方工作室”应运而生。

时隔多年,四位艺术家通过联展的形式重聚一堂。“就像一个老牌的乐队又重新组合在一起。这期间历经了祖国的巨大变迁,我们的作品因此也承载了自身的心路历程和国家变迁。一幅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幅作品,它就像一个芯片,储存了时代的特性。”本次参展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王华祥在现场如是说。

而10年前,四方工作室的作品就曾于在深圳美术馆展出过,据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梁宇回忆说,当时展出的内容都是版画作品。如今,几位艺术家跨越了版画的界限,呈现了综合材料、油画等材质的创作。

对于他们的创作,策展人刘礼宾在前言中这样描述:

苏新平对书法“有无相生”的领会演化到对绘画笔触“笔笔相生”的实践,基础是他对艺术语言的一致关注。正是语言的始终在场撕开了“社会叙事”的宏大结构,使“话语”遮蔽的皱褶得以呈现,身体、动作、感知等主体因素通过画面凸显。由此他由叙述主体变成了语言主导主体。

谭平在铜版创作中开启了对形式语言的感知,随后十几年的抽象艺术创作,不仅使他成为中国抽象艺术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艺术家,《一杯》、《一劃》则更深层地触及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主体建构问题,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自立问题。

王华祥“贵州人”系列作品注重刻刀刀痕的有意凸显以及印制痕迹的留存,在油画创作中演变为油画颜料的在场——通常颜料是描画对象的手段,在他这里则是通过描绘对象而体现颜料的在场。

周吉荣多年来的丝网创作与油画创作并驾齐驱,在两种看似“殊途”的艺术形式之间明确了“同归”之道,诗意的弥漫和明确的语言相互交织,构成他栖息的所在,他探索其中,充当艺术世界的隐士。

深圳首家以推广当代艺术为己任的画廊——1618艺术空间

开幕式上,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梁宇还提到,近年来深圳的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离不开各地艺术家的支持。1618艺术空间作为一家民营艺术机构,成立以来的三场展览均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他希望更多的有志者投入文化艺术事业之中,让深圳的艺术生态更丰富多样。中国当代艺术在数量上位居世界第一,但是这个量的扩张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欣喜,而是反思。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主编殷双喜认为,艺术带给我们多少贡献和价值,这是应该去思考的问题,这四位艺术家的坚持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提到,“深圳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城市,观众虽然年轻,但眼界开阔,这个展览值得观看。”

1618艺术空间成立于2014年11月,是深圳首家以发展与推广当代艺术为己任的画廊。空间选址中国艺术版图中相对平静的深圳,且落户秀丽清幽的深圳湾畔,正是为了在深耕本土的基础上辐射四境,探寻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文化的蓝海。1618艺术空间将与艺术品市场各环节合纵连横,倡导“生活艺术化”理念,向观众推介优秀的当代艺术家。

图/1618艺术空间
编/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