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大卫·霍克尼北京大学开讲:谈当代美感的建立

时间: 2015.4.14

2015年4月13日下午4点,英国著名艺术家大卫·霍尼克(David Hockney)应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北京大学现代艺术学会联合组织之邀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号楼一层阿里巴巴报告厅举办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历史系主办,主题为“谈当代美感的建立”,由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担任主持。此次讲座吸引了大量观众,座无虚席,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大卫·霍克尼作为当今国际画坛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创作出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极具识别度的生动图像。他的作品使用的媒介十分广泛,形式包括油画、水彩、摄影、版画等等,近年来以使用iPhone手机、iPad等设备进行创作为人乐道。

讲座中,霍克尼先生主要讲述了一个月后将要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展览,并放映了这个展览的相关作品图片及视频资料。霍克尼首先解释了他在图片中所使用的“逆转透视”,即应当改变观者本身的单一观看视角,在同一画面中使用多种透视,使画面信息更加详细亦强调了一种现实主义精神。霍克尼说到通常图片只有一种透视方式,而单一透视的方式是应当被逆转的。霍克尼运用图片展示了“裸眼3D”的效果,即物体的透视不一样使你不能一次性看尽图片中所有的对象,而需要逐一的观看。霍克尼以图片中的人物举例,说到每一个人物要由大约10张图片合成,如此才产生了3D的效果。霍克尼提到这是对中国卷轴画传统的运用,其变动的焦点使得观众不能在一个时间点完整的观看画面的全部信息。

随后,霍克尼先生展示了长达9分钟的影片,其中使用了卷轴画的视角,而非照相术的技巧。这个影片采用多台摄像机同时拍摄,不仅人物在动,连背景也是移动的,影片中的人物抛接各类物品,表达了电影中的“运动”概念。他认为应该用同时使用多台摄影机的技术来拯救当下摄影与电影所面临的困境,只使用一台机器,视角永远是单一的、反立体主义的,“视角”这个问题或许被很多人忽略。

讲座随后进入提问环节,问题部分来自讲座前的网上征集,部分来自现场观众。

在回答到“艺术家追求手工的创造,打破和超越机器的限制,而现在您以iPad等新的科技媒介来进行创作,是否是一种向机器的‘投诚’?”时,霍克尼说到他并不认为使用iPad创作是对机器的“投诚”,iPad只是一种新的媒介,“手”依然在被使用。为了更生动的回答这个提问,他展示自己用iPad创作的画作,并利用iPad的功能回放了整个画面完成的过程,并笑言:“这也是我第一次看自己画画。”其后的问题关于摄影与绘画的关系,霍克尼认为摄影和绘画显然有关系,中国画是不会消失的,西方绘画亦如此,图画记录了一个人在看见一件事物后的真实感受,这是摄影做不到的,如果只剩下摄影那将是十分无聊的。在回答到逐渐失去听力对自身创作带来的影响时,霍克尼说到耳朵不方便的人对视觉有着更强的依赖。正如毕加索对音乐毫不感兴趣,通过绘画看到的音乐比音乐本身更加丰富。随后的问题关于丙烯颜料的使用,霍克尼说到自己曾尝试用丙烯颜料绘画了几年,又回过头去使用油画颜料画了12年,最近又在重新使用丙烯颜料。他认为丙烯颜料干得更快,更适合后期的调整,也更适合现在自己的绘画。最后的问题十分简单——“为何钟情于蓝色?”霍克尼说道:“弗洛伊德一点都不喜欢蓝色,但我喜欢。”继而笑言道:“蓝色和我的衬衫相配。”

文/张弛
图/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