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自游”李迪纸上作品亮相白盒子艺术馆

时间: 2015.4.29

2015年4月25日下午四点,艺术家李迪全新个展“自游”在798艺术区白盒子艺术馆开幕。展览展出李迪从2013年至2014年最新创作的130余幅纸本作品,呈现最近两年李迪在绘画领域对不同语言和材料的最新探索和尝试,以及对内心自由状态的挖掘,扩张与体现。

李迪198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90年去德国布伦瑞克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留学深造,在德国他系统研究了西方艺术的发展与现代的关系,特别对近现代的德国艺术和二战后德国新艺术的产生和思想来源进行深入研究。他先后师从于德国新绘画的代表艺术家汉斯-彼得-策玛和瓦尔特-丹,1996年获得布伦瑞克美术学院大师生学位和称号。在他回国后的几次展览中我们看到李迪的作品一直试图在消化个人经验与内在精神状态的交叉性,并通过绘画语言把内在感觉与外在空间世界的矛盾对立以一种独自,简单和直接的语言赋予直观的呈现与诠释,让艺术语言形式与其背后的精神内涵自然的相互融合。

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李迪更加追求内心感应与直觉,专注于绘画最本真的东西。对他而言,绘画中经验和技巧的建立,并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去瓦解原有惯性的行动和过程,带给艺术家的是非比寻常的收获与快乐。因此通过本次展览《自游》展示的作品可以更加整体和全面的了解他的这种努力的成果与艺术的突破。这亦是李迪从事艺术创作三十年工作状态的一种体现,用一种轻松而如释重负的飘逸去获得绘画的纯粹而独到的表现状态。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2日结束。

我唯一的工作状态就是遵循直觉

——李迪

画册中《壹》部分中的作品是用笔蘸上丙烯颜色“击打”在纸上的,从不同的方向,或向内,或向外击打,偶然性和理性控制并存。充满力度击打出的笔触和描画出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尽管折断了许多的画笔,但我获得了期待已久的刺激和兴奋的状态,包括新鲜感。

《贰》和《叁》两个部分都是用炭精条画于卡纸上的,与其称之为素描,还不如直接说为作品更贴切,或许很久没有用碳素画画了,当黑炭条和纸面接触的沙沙声通过手指的触觉传递到躯体和大脑的感知系统里,并扩散到整个画室空间的时候,无限的快意覆盖了磨破手指和手掌带来的疼痛不已。

这几组纸上作品起始于二零一三年秋天至一四年底。很久没有用卡纸持续两年的时间这样的一个跨度画画了,开心的不得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仿佛又一次找到了种回归直觉,回归原本,回归心灵,以及对尘埃的细微变化的感知状态,用一种轻松而如负释重的飘逸去获得的绘画境界。它让我的想象力不断的流出,在整个过程中更使得绘画语言得到纯化,成为一个提供了源泉和动力的发动机。我发现其实当一个画家进入到这种状态的时候,作品的尺寸大小,材料选择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对精神境界的相遇与相通提供了一个贴切的绘画表达方式,途径和出口。无所畏惧,死里求生,柳暗花明,精神愉悦,自由状态这些词汇完全属于追求艺术,热爱艺术的最佳理由和机遇。艺术是让精神再生的一种特别的巫术,发自于内心,通过颜料和画笔探求心灵境界的触点和起点,越是直接,简单和明确,释放出的气息便越自由,真实和纯粹,这是这批作品形成过程给我的最大回报。往往当“假设,预期和目标”被直接,明确和发自于心的独到语言所摧毁,那么独一无二和新鲜的东西才会诞生,这就是艺术的神奇所在。经验和技巧的建立并且在创造的过程中不断的去瓦解它可能带来的纠结,对艺术家而言是了不起的,因为往往这个时候艺术是真的碰触到了它的灵魂的密码和大门。艺术的创造不是来自无聊的加法,它是加减乘除的混杂过程,甚至我的艺术常常是诞生在减法和除法之后的乘法,加法是艺术最最无聊的过程。

我的绘画不局限于具象与抽象的概念,是我的性格使然。我的绘画保留绘画的原本精神,是因为我看到目前流行的具象绘画里的插图气和抽象绘画里的装饰性与材料化倾向,这是我用绘画本体去断然拒绝的态度。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更相信内心的直觉,因为直觉从来不对我说谎。

文/白盒子艺术馆
图/陈佩华、白盒子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