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讲座】卡斯特利&黄梅:当我们年轻,在霍克尼、吕佩尔兹之后.....

时间: 2015.5.22

2015年5月20日晚6时30分,作为《东方抽象与西方具象——谭平对话卡斯特利》展览开幕的前奏,艺术家卡斯特利的讲座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主讲嘉宾包括:瑞士艺术家卢西亚诺•卡斯特利(Luciano Castelli ),以及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黄梅博士。

少年天才

黄梅博士在其发言中介绍了她十几年来致力于中德艺术间的交流工作,多次策划大型文化项目与艺术展览。2013年,卡斯特利的作品首次在中国现身,与德国六位新表现主义大师巴塞利兹、基弗、吕佩尔茨、A.R.彭克、伊门多夫、波尔克的作品一起出现在黄梅策划的展览“穷尽:德国新表现主义”上。卡斯特利作为21岁就入选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的少年天才,引起了黄梅的关注。

在进行了进一步的资料查阅后,黄梅博士还惊讶的发现:在法国艺术史学家Pierre Cabanne的著作《二十世纪的艺术史》中,卡斯特利作为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与马库斯•吕佩尔兹的作品相提并论;1985年,在美国华盛顿赫什霍恩博物馆暨雕塑园(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 Washington)“Representation Abroad”大展中,卡斯特利与霍克尼共享同一个展厅。而看过卡斯特利的作品后,他在艺术史中的获得这样的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身体对话

卡斯特利作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众所周知的“新狂野”与表现主义绘画流派的代言人,与其他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有所不同。巴塞利兹、基佛、吕佩尔茨等人的作品中透漏着强烈的社会性、政治批判性与历史反思性,而卡斯特利完全是“另类”的,他打开了人性的另一扇门,执着的与自己的身体进行无穷无尽的对话,在他的作品中,独立个体性与身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在影像作品中做了许多实验,体验着不同的可能性,扮演着妖艳女人、狗、天鹅……表现出无穷的活力与欲求。卡斯特利在作品中对狗的扮演,也成为后来许多行为艺术发生的母体。

多领域天才

卡斯特利兴趣广泛,除了在绘画领域表现出来的天赋,他在摄影、影像、音乐、雕塑、行为等方面也表现不俗,曾组建摇滚乐队“Geile Tiere”并担任吉他手。此次讲座中,卡斯特利还为我们带来了他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年的影片,以及记录他摇滚生涯的短片。

从卡斯特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流畅的自我表达与情感的自然流露,他所有的作品中几乎都能看到他自己的身影,而所有创作的激情最后都倾注到他的绘画中,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

旋转绘画

在卡斯特利进入成熟期后,他在巴黎皮加勒区生活工作了二十年,他用这二十年的时间来琢磨旋转绘画,这也与皮加勒区复杂的人种有关。他认为用从前的绘画方式无法表达出对各类人物的感触,所以他从多层面多角度创作了旋转绘画,这种绘画从四个方向看都有多个人物,并且每张画中有多个过渡层。现在,他已从曾经致力的平面旋转绘画发展到了动力旋转绘画的新层面。

此次与谭平的对话展中,也展出了卡斯特利一些首次展出的动力旋转绘画作品。作为艺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卡斯特利今天才正式被介绍到中国,但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认为自己画作中的线条与中国画有直接的渊源。卡斯特利的旋转绘画与谭平书写式的抽象作品都受到东西方文化两种不同的影响,将他们“对话”,将会碰撞出新的创作火花。

当我们年轻……

回到此次讲座的主题:当我们年轻,一位艺术家年轻时怎样的经历能让他受益终身?

讲座中,卡斯特利并没有直接讲述自己,而是采取了与听众对话的方式。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听众们向卡斯特利提出了二十多个问题,面对这些关于如何创作、灵感来源、生活经历等问题,不善表达的卡斯特利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他看来,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多种兴趣,在创作过程中要敢于尝试;对卡斯特利来说,他的创作是无目的性的,而在创作的过程中他已经得到了他想要得到的东西。

带着同样的疑问,黄梅博士将卡斯特利介绍到了中国,并策划了与艺术家谭平的对话展览,而此次在中央美院举办讲座,分享艺术家创作体会,也将引发年轻一代艺术家们的思考。

此次讲座由中央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主持,曾留学德国学习美术史的陈林先生担任翻译。卡斯特利也将自己的一幅自画像捐赠给中央学院美术馆,成为中央美院美术馆的馆藏。《东方抽象与西方具象-谭平对话卡斯特利》展览与5月21日至5月31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文/郭一頔
图/许帆、张文志
编/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