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1日下午,展览《东方抽象与西方具象——谭平对话卡斯特利》于中国美术馆5号厅开幕。作为一个筹备两年之久,横跨两个国家——中国与瑞士,四座城市——北京、上海、苏黎世、日内瓦的东西艺术对话展,策展人黄梅博士挑选中国艺术家谭平与瑞士艺术家卢西亚诺·卡斯特利作为当今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代表人物,并以两位艺术家最具代表性的绘画作品作为讨论原点,尝试激发今天的观者,在艺术全球化的风潮之下,重新发现暗含于东西方不同艺术语境之中更为深层的文化异同,并对其所引发的东西艺术不同的创作思维与视觉图像做出更具针对性的探讨。
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展厅中卡斯特利的作品在墙上自动旋转着,而谭平的作品坚实地、静静地躺在地面的立方体上,这两位来自东西方艺术家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法,向观者打开了对比观看的欣赏方式:具象与抽象、绘画与书写、立体与平面、观看与阅读、向外与向内、塑造与消解……肉体与灵魂、西方与东方。这些看似完全不同的状态,在当代同一个时空相遇,碰撞与交融。
展览开幕之前,策展人黄梅博士与艺术家谭平、卢西亚诺·卡斯特利(Luciano Castelli)进行了主题为“东方与西方:精神与身体的对话”的精彩开幕座谈,座谈会由北京大学彭峰教授主持。
在座谈会上,策展人黄梅说道:“这个展览邀请谭平老师是一个必然,而邀请卡斯特利却是一个极大的偶然。”她回忆了与谭平的结识和与卡斯特利作品的结缘,说到对谭平作品的关注已有十年之久,而对卡斯特利则是先识其作品后识其人。黄梅认为中国当代画坛急需个案研究,需要和国际上的艺术家进行专业的、平等的对话,这也是策划这个展览的基本思路,对谭平的关注和对卡斯特利的发现让她思考将一个旋转的、舞蹈的、“自恋”的西方艺术家与一个安静的、沉思的、东方哲思风味的艺术家放在一起能够产生的奇特的对话。
黄梅介绍到卡斯特利年仅21岁即入选1972年的卡塞尔文献展,而在1985年的美国华盛顿赫什霍恩博物馆暨雕塑园“Representation Abroad”大展中,卡斯特利与霍克尼曾共享同一个展厅,而30年后的今天,他在北京与谭平分享的是一个和当年差不多大小的展厅。
彭峰随后介绍到,展厅中卡斯特利的作品一共分为三组,分别为其不同年代的作品。卡斯特利谈到他80年代的作品已经渐渐在向抽象过度,而他挑选的90年代的作品主要以黑白两色为主,这也是为了与谭平的作品形成呼应,并且这些作品中都隐藏了他的自画像,笑言大家可以去其中搜寻。而展厅中的“动力旋转系列”绘画则是他从90年代开始尝试并不断探索的新的作品形式,而此次在北京展出的均是他在近期创作的未曾展出过的作品。
谭平谈到自己对于此次展览的感受,首先他认为自己是一种“微观的具象”,碳笔与纸的摩擦,碳粉在纸上的效果,颜色的深浅度,这是他的关注所在,这种“具体”和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所接受的教育是紧密相关的。谭平说到自己从来以为自己是表现性的、抒情性的、强烈的,而在和卡斯特利作品的对比中,他发现了自己的“静”,他以拳击与太极分别比喻卡斯特利与自己的作品。对比产生关系,这是展览有趣的地方。谭平亦谈到两个艺术家进行联展十分不易,而这种对话也十分幸运,他欣赏卡斯特利作品中的颜色并对其旋转绘画方式表示认同,认为这种对架上绘画方式的改变与自己的绘画方式是不谋而合的,这也使得此次对话更加紧密。他认为通过两个非常个体的艺术家对比,从中能看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别,这是个体的对比也是两种文化基因的相遇。
在座谈中,卡斯特利讲述了旋转绘画灵感的产生,这与他在柏林与巴黎艺术区的生活密切相关,曾作为摇滚歌手的他也谈到音乐中的歌词与旋律对于绘画的影响。黄梅说到她对于表现主义的关注由来已久,甚至是以此与中央美术学院和策展人身份结缘,她提到在对谭平作品的持续关注中,西方观众的反应尤其引起她的兴趣,而她也期待卡斯特利将这种兴奋带给中国。
一般人认为,中国的当代抽象艺术来自西方,西方的当代艺术不再具象。策展人黄梅女士运用独到的逆向思维,通过中国艺术家谭平的抽象与瑞士艺术家卡斯特利的“具象”架起中国与瑞士当代艺术深度对话的桥梁,呈现一场灵与肉、精神与身体、东方与西方的对话展览。本次展览将于中国美术馆5号厅展出至5月31日。
文/张弛
图/许帆
编/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