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毕业季丨第二届全国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纪要(一)

时间: 2015.6.19

2015年6月18日上午九点,第二届全国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正式启动。本届论坛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指导和全国艺术院校研创管理协作会的支持下,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承办。本次论坛旨在引导艺术创作聚焦时代主题、弘扬中国精神,创作出更多具备学术深度和文化高度的艺术作品,推动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论坛邀请了全国艺术院校领导、创作科研负责人和著名专家,围绕艺术创作的价值、方法、路径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艺术发展之路。

张东刚: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

张东刚司长在讲话中首先肯定了我国艺术教育的良好发展:艺术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艺术创作的题材日趋多元,方法不断创新,专业的艺术人才培养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肯定了艺术、文化在重塑道德中国、精神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张东刚从自己的角度谈到对此次会议主题“价值•方法•路径”的认识维度:从世界看,当今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当中,各种不稳定因素更迭上演,世界需要文化的力量,重构人类文明的新秩序,需要重新思考人类共有文明的内涵和未来发展趋势;从中国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多样态势,推动我们中华伟业发展,呼唤着文化繁荣和精神力量的凝聚;从艺术自身来看,当下艺术创作量多质低,机械化的生产和快餐式的消费依然存在,艺术创作可以通俗但不能低俗,可以离奇但不能离谱,我们需要精品力作,实现与心灵的共鸣,与情感的共舞,与生命的共融。

对于如何探索中国艺术创作的现代之路,构建中国艺术教育的现代体系,张东刚也提出了几点建议:扎根火热的生活,并对生活有所超越,同时紧扣时代的脉搏,启发了人们对变革时代的思考。同时还分享了艺术创作如何放眼世界的问题,艺术是可以超越地域、宗教、语言的,为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世界艺术发展格局当中选择自己的发展策略,首先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同时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

诸迪:文化部艺术司司长

诸迪在讲话中提到过去的一年对于文艺事业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文艺工作者的深切关怀,对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殷切希望。诸迪分享了半年多来文艺界出现的可喜变化: 1、低俗媚俗得到遏制;2、大批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3、天价片酬降温,回归正常的市场运作; 4、文艺工作者更注重德艺双馨,不仅注重艺术水准的提高,更关注自身高尚品德和健康情绪的养成;5、文艺创作更加注重社会效益;6、公益演出成为文艺演出的主力军;7、为深耕细作的精品点赞,给急功近利的噱头差评;8、文艺环境趋于健康,文艺市场残留的潜规则越来越失去原有威力;9、让人民满意成为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10、国家对文艺保护的力度逐渐加大;11、体制内外文艺工作者积极互动,促进形成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同时,诸迪也指出了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艺术创作的重视不够;人才不足,已成为艺术生产的短板;创作重形式轻内容,重市场轻责任,重评奖轻评论。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诸迪传达了雒树刚部长在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六点工作要求:第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和内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第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国精神。第三,把文创作作为中心任务,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第四,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到首位,进一步增强艺术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五,加强艺术人才培养,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艺术队伍。第六,深入文化体制改革,为艺术事业繁荣发展营造良好多环境。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院长在发言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为所有艺术院校加强学术建设,特别是加强文艺创作引导规划发动的意识可以说指明了新的方向。讲话既高屋建瓴,切重实际,正本清源,又心切鼓舞,沁入人心,催人发奋。本次论坛以艺术院校的创作为主题,是贯彻落实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国的艺术院校集中了雄厚的艺术创作人才,院校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也是文艺创作者,范迪安院长随后谈及中国艺术院校的两个鲜明的特点和三方面的思考。

其中,两个鲜明特点包括:第一,名师和名家两种身份的重叠,在学术积累和社会影响上都有突出的优势。第二,在国内整个艺术生态系统中,艺术院校的创作追求学术传统的支持。在学术的质量、水平,特别是品格有自己的标准,这里面包括了历史意识,文化情怀,更包括艺术经验和学术素养。三方面的思考包括:一、要加强创作组织,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同时加强有关的组织的建设。这种组织不是一种行政的组织,而是建立院校创作规划。美术学院需制定以时代精神为总主题的创作规划,创作规划不仅用具像的方向作为唯一的要求,而是发挥大家不同的创作风格,但是在整个主题取向上,题材的关照面上,包括风格语言精气神上,要有今天时代的总要求。二、当前应积极鼓励师生建立自己深入生活的基地。中国社会变革力度之深,不仅改变我们的现实视觉景观,更重要的作用于人的精神面貌,所以在这个时候中国的整个的视觉艺术的创作,应该说有汲取不完的素材,其中更重要的是感受这个时代。三、加强基础理论建设,推动美术评论与美术创作形成良好的关系。为了提升创作水平,艺术家需要在基础理论上下更大的工夫,需要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有机方式和针对性方面下更多的工夫。必须注意如何运用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来支持今天的基础理论建设,对艺术自身做进一步的挖掘,从创作的思维中更多的规理出具有理论价值的判断。

侯光明: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

经过65年的积淀,北京电影学院逐步发展成为教研创三位一体的世界著名的电影学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瞄准促进中华文化崛起,推动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的目标,以培养世界电影大师,电影领军人物为任务,理清了办学思路。侯光明书记谈及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发展战略,以及日后发展的三方面新课题。

三方面的发展战略包括: 第一,艺术观教育在艺术创作能力培养中重要作用。所谓艺术观是指人们对艺术诸问题的基本的观点态度,艺术创作和建设人生之间两者关系总体认知和态度,艺术观影响制约和支配着艺术家,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是决定艺术家艺术成就的根本因素。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科学艺术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维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第二,突出艺术创作能力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北京电影学院坚持电影教育中的艺术观教育,实质和目标就是把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艺术专业教育相结合,进而延伸成为师生艺术作品中的主题和灵魂,引领中国电影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中国电影教育发展方向。三方面的新课题包括:一、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重新构建我们国际化战略。二、考虑问题应用互联网+的思路,深刻学科专业布局。 三、我们还要应对回答钱学森之问,应该按照中国产业链的发展的规律,按照中国人才培养的规律来培养大师。

韩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韩生院长对上海戏剧学院的新校区规划和学院对接行业企业机构的专业合作做了详细的介绍。韩生院长谈及要打造艺术教育新的生态,由于艺术整体面对的产业链和专业连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可以做的,没有一家可以包打天家,所以学院的教育越来越应看到专业细分的重要性。成熟的企业也对专业的要求更加精深,所以我们学院的教育要更专更广。

此外,对于整体的产业链,韩生院长也提出四条建议:第一,建立以创作项目为核心的团队合作,师资共享机制,联合各大院校,打造共同作品,包括营销科技等工作。二、加强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合作,包括院校联盟,进行学分的互认,用学分制构成的方式,保障既是专业,又保障自己的特色,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培养机制,不是以学校推动学生的特点,而是以学生的需要出发。第三,以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为目标的,开展多院校的项目合作。第四,建立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不同院校的合作机制,包括专业院校,综合院校,包括非专业院校,企事业,园区等等,在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下,艺术院校回归到他的本体,完成围绕创作的人才培养和创新观念,通过机制来实现合作。

刘伟冬: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南京艺术学院作为一个百年老校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在发言中谈及如何发挥自己百年院校融合的优势,包括建立实验艺术专业也是在发挥学校综合的优势。南京艺术学院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选择创作的主题,师生共同的合作,通过创作实践课题,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

刘伟冬院长指出,南艺最大的优势就是综合,南京艺术学院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院校,有5个博士专业,52个本科专业,20个单位。不同学科,音乐、美术,设计,传媒,文化产业学院,不同专业老师可以一起讨论,寻找他们表达同一个主题的可能性,然后再去找到表达这种观念可能性。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对我们的学生是非常有利的。南艺也希望利用综合优势来锻炼自己学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包括通过各种跨学科的体验,对其今后的毕业创作有所帮助和启发。从观念到最后作品的呈现,这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实验的过程,创新的过程,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作技能,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习惯。在这样的一种培养过程当中,南艺希望利用自身的综合优势来锻炼学生建立一种创造性的思维。

编/张文志、余娅
图/许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