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邬建安版“白蛇传” 中国当代艺术与传统非遗结合的可行性探索

时间: 2015.8.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和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两个课题都是当下艺术与文化建设的不易之题。“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是一个带有综合性的研究/创作项目,旨在探讨两个课题相互关联的可能性,通过《白蛇传》的古本展演和今相创作,以证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学术融通与相互激发,可以达到“化生”的境界。

——范迪安

《白蛇传》是脍炙人口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是一个浪漫而悲剧的爱情故事,艺术家邬建安以这一故事为线索,藉由中国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形成自己对这一故事的当代新解,也构建当代艺术语言探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探索。2015年8月18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央美术学院和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联合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和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担任总策划的展览“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通过展、演、研三位一体的方式,将这一故事重新呈现。此次展览也是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的2015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皮影精品展示展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屹立世界文化之林的文化瑰宝,然而在现代生活中与我们的日常文化渐行渐远,有些甚至成为一种文化记忆。同时,中国当代艺术十分活跃,是世界当代艺术的重要发生地,然而中国当代艺术是在西方艺术发展逻辑线索中生成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逻辑有着一定的距离,如何建立中国文化秩序的当代艺术也是众多中国艺术家持续探索的课题。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展览新闻发布会上所言,“在全球化的文化情境中,艺术创作如何更多的运用自己的民族文化,从中国自身的艺术传统中汲取营养,把中国传统艺术观念、方法转换成艺术家自己的创作语言,如何在非遗与当代艺术创作之间打通隔阂,建立通达桥梁,这是当下的重要课题”。

恭王府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晓文介绍恭王府秉承以展促研、以研带展的思路,致力打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让中华优秀文化火起来,此次展览也是中央美院强强联合,从实践路径和工作机制层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项目的发展,寻找新的模式和具体工作实践。

“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展览是一次古今对话,通过140多件陕西东路皮影戏曲《白蛇传》的影偶珍品和艺术家邬建安的当代艺术作品《<白蛇传>新解》的同台展示,形成一场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与当代视觉艺术的“超时空”对话。同时通过《白蛇传》古本与今相之间的关联,梳理中国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深厚的根脉关系。

展览主要分为三个板块:展览从邬建安版本的“白蛇传”开始,邬建安多年来对陕西民间皮影艺人走访考察,对各版本《白蛇传》戏本研究后创作一组当代艺术作品,他在创作中运用当代视觉艺术创作的观念与形态,结合传统皮影的样式语言,为《白蛇传》的故事添加了由7幅彩色浸蜡剪纸拼贴画作品组成的“前传”《青鱼案》和由一组装置艺术作品预示的“结局”《破塔记》。至于该系列作品的创作缘起,邬建安提到也是因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逐渐弱化,一方面当代社会的发展正无形瓦解一些古老的民俗、文化,同时也看到都市文化生活也有一些潜在的传统文化消费需求。

第二展厅的皮影影偶部分,大部分征集自陕西地区的民间收藏,属清中期至民国时期的东路皮影瑰宝,余下部分则是传承人汪天稳及其弟子严格遵循传统的选皮、制皮、镂刻和缀结等工艺为本次展览所刻制的新作。这些不同时期的影偶并没有按照头茬、身段、桌椅陈设、花草、景片等门类进行区分和展示,而是依照《白蛇传》的剧目情节和故事发展形成编组,排布、缝制在长30米、高2.5米的透光绢布上,犹如一幅中国传统书画长卷,用“定格”的方法还原传统皮影戏演出的形制和视觉效果,让古代的遗产和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在《白蛇传》的经典中相聚。

展览还特设文献版块,以图文混编的形式回顾艺术家邬建安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及其弟子过去十年的合作经历,总结在合作过程中当代艺术实践在传统皮影的工作机制、制作工艺、美学样式、传播方式等方面所产生的改变与促进性影响。

展览开幕后,陕西东路皮影戏《白蛇传》还在“福地”恭王府进行演出,据悉这是该剧本自1950年以来的首场演出,皮影戏班老艺人以精湛的表演艺术诠释着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当时小雨突来,观众持伞观看,整个场面也更具“白蛇”氛围。

展览将持续至9⽉9⽇。

文、图/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