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齐万物,见其心:“当代中国写意花鸟画七人展”于正观美术馆展出

时间: 2015.9.23

写意花鸟画重在面对自然物态时的写其意,见其心。通过物象生机的呈现,生拙、润涩、收放之间,“见心”是其要害,亦是其难度。

——于洋

2015年9月22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于洋策划的“齐物见心—当代中国写意花鸟画七人展”于琉璃厂地区的正观美术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聚焦中国写意花鸟传统在当代创作语境下的延续与新拓展,共展出阴澍雨、许敦平、刘海勇、李云雷、李雪松、周午生、曹远平七位创作实力派的新近创作。

“齐万物,见其心”是策展人于洋为本次展览撰文的标题,该六字箴言也道出了写意花鸟创作的心路历程和美学追求。自南唐徐熙开写意花鸟之先风,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创作、感悟万千世界、表达心境状态的重要方式。观青藤之“墨葡萄”,能感其苦和狂;味八大之“白眼荷鸭”,能知其桀骜性情。写意花鸟重在见心,也贵在见心。二十世纪以来,虽涌现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写意花鸟大家,但也因其自身“弱叙事性”特征而逐渐落寞,直到近二三十年写意精神和重返自然的价值回归,才使画坛重新关注写意花鸟艺术及其对当下的文化价值。

对此情况,策展人于洋在接受艺讯网采访时谈到,虽然写意花鸟有回归的态势,这对当代写意花鸟发展带来机遇,不过同样也面临诸多困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现在各种展览中,写意花鸟是很少的,是明显不占优势的。这可能是因为“写意”本身缺乏叙事优势,但恰恰是这种写意代表着中国书画的传统精神,“得意忘形”也是中国绘画追求的核心精神。于洋老师介绍,策划此次展览也是想揭示一种古今之变,古今之通,希望透过展览,对学院教学,对传统到当代转换过程,能有一个小小的提示作用。

对这种当下正发生的艺术现象可谓是正观美术馆的兴趣所在,正观美术馆馆长孙志中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正观美术馆致力梳理85以后中国画坛形成的各种艺术现象,85以后的三十年艺术发展,中国画坛呈现多元的风格面貌,形成了一批好的艺术家及好的艺术成果,也伴随着一系列可深化探讨的学术话题,而写意花鸟无疑是其中之一。虽然处于边缘状态,面临雅俗难辩之困境,但仍不可忽视,因为每个人都有怀旧情怀,只有怀旧才能让文化延续。

此次展览甄选的七位艺术家皆为70后,可谓当代中国写意花鸟南北画坛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一代主流画家,他们既是少壮派,亦是实力派;他们既是画人,又为师者;他们既是花鸟画艺术的实践者,也是当代中国画的思考者。展览一方面兼顾中国南北之地域,也兼顾写意的多样创作技法,既有大写意,也有兼工带写,可一窥中青一代的文化自觉,也反映从文人传统生长出的写意花鸟在当代创作语境下的新延展和文化价值。参展作品形制多样,中堂、楹联、条屏、小品、横披、扇面等皆有展出,藉由一种具体的、精细分类的、精英群体的风格展示,把握切实而具体的问题,呈现一个当代中国画史的典型性切片。

展览开幕后,展览学术研讨会“新传统主义语境下的当代写意花鸟画”在正观美术馆举行,策展人于洋、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研究馆员朱万章,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平、画家李文亮、汪为新以及参展艺术家等出席了研讨会,就写意花鸟的诸多新老问题展开讨论。吴洪亮关注写意花鸟的“时态问题”,认为写意这种传统并没有远去,并没有成为过去时,自齐白石以来,我们面对写意花鸟的心态并没有变,而且以平静心态观之,总能发现新价值。王春辰也认为从美术馆系统、当代系统来看,写意花鸟确是缺失的,我们应该调整心态,因为态度决定了认同感。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5日。

文/张文志
图/正观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