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刘懋廿个展“那山”在今日美术馆展出

时间: 2015.11.2

2015年10月30日下午,“那山—刘懋廿个展”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开幕,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批评家黄笃、何桂彦、吴鸿、王端廷,北京元成美术馆馆长韩之庆与艺术家刘懋参加了开幕式。此次展览是艺术家刘懋廿的首次个展,展览呈现了40余幅西部题材油画作品,含早、中、晚三个时期,同时还有展出了艺术家的部分“西藏手稿”。

在展览开幕式前举办了为期两个小时的研讨会,批评家策展人黄笃、何桂彦、吴鸿、王端廷,今日美术馆学术及展览副馆长晏燕、北京元成美术馆馆长韩之庆与艺术家刘懋廿朋友分别就刘懋廿的艺术展开了论述。在黄笃看来,刘懋廿的作品有很强的个人风格,作品中的个人叙事和艺术家的生活环境又很直接的关联,他作品质朴厚重,充满力量感,是对人性的弘扬,在当下的艺术创作中独树一帜。吴鸿认为每个艺术家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不能把其他人的标准来衡量刘懋廿,希望艺术家能倾听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并把这份真实通过画面展示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何桂彦则表示,当代绘画中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大部分给人粗旷、质朴和很强的仪式感,而刘懋廿的绘画注重生命本能,让人观看后非常感动。王端廷也认为刘懋廿的绘画不注重刻画表现少数民族的细节,而是着重表现画面的整体情绪。艺术家友人则把刘懋廿看作是苦行僧,他的艺术是在思考人性和生命。刘懋廿表示当他亲眼看到西藏人和尼泊尔人对死亡的乐观态度,让他感到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因此他希望自己的绘画能够靠近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晏燕副馆长最后用“真、拙、心”三字对刘懋廿的绘画进行了总结。

刘懋廿的油画作品以人物为主,兼含风景。2011年是刘懋廿创作母题的分水岭。早期作品以陕北题材为主,为日常人物赋予“灵魂性”是该时期创作的主要特征。双手合十的人,沉思中的劳动者,抱着娃娃的老汉,骑在一起背箩筐的两个男人,这一系列的作品都被作者赋予更高层面的意义,从而超越一般写实作品的模拟。与其说刘懋廿是在用油彩绘制人物形象,不如说艺术家是在描绘一座由底层人物演变而来的“纪念碑”。艺术家仿佛是在建构一个强大的超现实的土地神,来改变普通农民靠天吃饭的命运。

2011年之后,刘懋廿转移到了西藏题材,扩大了创作的视野。艺术家先是以一批风景作品过渡到崭新的创作阶段。画面中的光线更加鲜明,颜色通透,房屋井然有序,不失生活气息。但是单纯的风景写生承载不了艺术家情感抒发的雄心。过渡期后,刘懋廿便进入到更加广阔的创作中来,大量的人物画作品也随之产生。这个时期的人物画,更加令人记忆深刻。人物的塑造别具一格,将呆滞与乖张,苦闷与释放等矛盾因素共同融入到对象的塑造中去,仍给人以和谐统一之感。其风格多样,技法千变万化,表现主义、写实主义、抽象主义甚至岩画风格,都被艺术家拿来使用,又相互糅合。但无疑都是直接指向情感之本源,即对西部的热爱和难以抑制的冲动。

刘懋廿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居北京,是极少数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室外创作的艺术家。他数年坚持自驾西藏、甘南、新疆等偏远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只为翻越“山那边”无法割舍的情感与关怀,在纯粹和质朴中进行室外创作。正如晏燕副馆长在展览前言所述:“‘那山’源于一种流动的情节,不可攀逾的情感。本次展览是对艺术家刘懋廿室外创作的整体梳理,精选出他在长期积累中形成的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展示他对于当代艺术命题自觉思考的成果。他用挥洒、涂抹、堆叠的手法,将异域的激情与张力融于绘画,跃动的生命力令人印象深刻。”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1月8日,然后艺术家刘懋廿亦将携作品前往上海和西安举办个人展览。

图、文/叶圆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