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从上世纪稳当起步:吕胜中个展在今日美术馆呈现

时间: 2015.11.9

“上世纪,是发源地,是现代的开始,我们在近百年来试图解决的问题,都是上世纪的问题,这期间经历的坎坷,代价巨大,所要的却并非今天的结果,我们没有必要为今天活着。”

—吕胜中•2015

2015年11月8日下午4点,由今日美术馆主办的年终大展“上世纪—吕胜中个展”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呈现。吕胜中的老师杨先让、冯真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各个院系的领导和教授前来祝贺:副院长苏新平,副书记孙红培、王少军,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教务处处长王晓琳,宣传部部长秦建平,以及陈文骥教授、马路教授、隋建国教授、徐冰教授、谭平教授、殷双喜教授、邱志杰教授等。另外吕胜中的学生和其艺术爱好者慕名前来,现场热闹非凡,气氛异常活跃。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和艺术家吕胜中参加了当天的新闻发布会和开幕式。新闻发布会上播放了吕胜中先生筹备此次展览的视频资料,之后艺术家分享了他举办展览的心得体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吕胜中已经是第一波进入国际视野的中国艺术家,但他对当时办展的被动颇为反感。展览类似于“唱堂会”,由外国人来点戏,需要得到西方人的认可。并且当时艺术家对出国的热忱也是吕胜中很难理解的事情。他认为此次展览和应对欧美展览有很大不同,毕竟在自己的土地上,自我表达的空间更充足。如何有效的利用今日美术馆1号馆的场馆,让他颇费心思。另外艺术媒体、同事、朋友和学生的鼓励和支持,也让吕胜中感受到展览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重新找到了艺术家独立人格的途径。吕胜中认为展览定格于上世纪的格调,没有策展人,没有画廊,更没有炒作,这是一个稳当的起步。

展览的开幕式由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主持,她首先简要介绍了此次展览的情况,共展出吕胜中作品11件,分别陈列于今日美术馆1号馆的2、3、4层,展览分为“觅魂”、“再见”、“实验”和“新篇”四个篇章。高鹏馆长提到,此次展览是今日美术馆本年最大型的重要展览,却是最简单的新闻发布会和展览开幕式,展览作品横跨艺术家创作实践的三十载,全面呈现了其艺术实践与学术思考。这既是对上世纪作品的总结,也是对当下前沿问题的思考。 

此次展览距离吕胜中1988年在中国美术馆首次公开亮相的《吕胜中剪纸艺术展》已过去了近30年;与2005年最近一次在纽约举办的个展《推陈出新》也已整整过去了10年。对此,艺术家吕胜中表示,2000年之后,他基本上没有“认真的”做艺术家,而是全身心放在“实验艺术”教育的工作之中,他认为这比弄几件作品做几次个展更富建树的意义与难度。吕胜中希望自己像泰山的挑夫,踏着平稳、缓慢的步伐在教学和创作的道路上前进。创作是需要激情和爆发力的,而教学激励了他创作的欲望。吕胜中感谢艺术前辈和当代的艺术家给予他创作动力和爆发力的刺激,感谢此次创作团队的强大力量作为支撑,也感谢今日美术馆和高鹏馆长的支持。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1月1日结束。此次展览的两场专题研讨会将于12月5日至6日在今日美术馆举办。

关于展览:为什么重提“上世纪”?

“上世纪—吕胜中个展”在今日美术馆的举办标志着吕胜中艺术实践的重新启程,他将“上世纪”作为新阶段的创作总结与话语起点。展览共十一件作品,其中包含了吕胜中早期的代表作和首次公开亮相的新作品。这是一次全新的展示,艺术家将所有作品在这一新的主题语境中做出了新的话语阐释和艺术语言表达。

本次展览,重提“上世纪”和“上世纪的问题”,将我们对现代与现代化的体验、检阅的起点推回到了那个与传统衔接的新、旧初分时刻。相对于一个注定永远未完成的现代性要求,吕胜中想要以此反观和针锋相对的是另一个具有今日时代特色的现代观——“活在当下”,这一个又被特定时代生产和建构出来的虚妄幻觉。

关于本次展览,吕胜中在序言里这样写道:“对中国来说,上世纪是社会性质转型的启动,是所谓新文化的发源地,是‘现代化’的开始。我们在百余年来试图解决的问题,都是上世纪的问题,这期间历经坎坷,代价巨大,所要的却并非今天的结果。可以说,实际意义上的新世纪还没开始。”鉴于此,艺术家希望藉由本次展览与社会与公众互动的关键词和核心问题意识就已经被强调出来,它们将是“中国”,“现代性与现代化”,建立在生命文化视野中的“民间与传统”,通过回溯特定的历史而展开“重新言说的现在与未来叙事”。

关于作品:横跨艺术生涯三十载

所有作品分别分布在今日美术馆一号馆二、三、四层的展厅,创作时间横跨艺术家创作实践的三十载。本次展览空间展开的叙事结构分为“觅魂”、“再见”、“实验”、“新篇”四个篇章。

“觅魂”系列展出艺术家的两件代表作品,《生命•瞬间与永恒》(1987)和《彳亍》(1988),分别位于一号馆三层和二层主厅。前者为作者在其毕业创作基础上全新绘制的巨幅画作,作为曾经是一部对中国传统民间生命文化图像所做的百科全书式的调查与集合表达,它此次将在全新的维度上再次视觉化的阐释和呈现贯穿艺术家之后整个创作历程的生命主题;而后者,同样是旧作新做,重新展现作者通过确立大型剪纸装置这一现代媒介形式语言以传达自我对民间文化亲身体验的反思与转译。

“再见”系列曾经标志着“小红人”这一个人艺术语言的确立与成熟,通过《大平安》(2000)展现艺术家使用剪纸这种语言媒介的正负相生完美的诠释了传统的阴阳生命观念之外,本次展览以《招魂堂》(1990)为雏形,结合《人墙》(2005)与降吉祥(2007)的视觉语言,在一号馆二层副厅做了全新的场域化呈现,这一次,一个隐喻众人的世界缩影将被全新构建在本次展览中。

与此同时期,面对横跨时空的文化与个体/公共交流的语言障碍、局限与可能,艺术家以各种媒介,结合自身的真实经历在图形/文字之间展开的一系列的“互动实验”,包括《心情备忘录》(1990)、《对画/话》(1992-1998)、《空书•辞海》(2005原作,2015重制)、《山水书房》(2003)、《地方天圆》(2007),分别被呈现于一号馆的三、四层。

最近的“新篇”通过两个最新作品紧密契合本次展览的主题被呈现在一号馆二层主厅,包括巨幅油画作品《大公鸡》(2015)和大型综合装置作品《座无虚席》(2015)。

其中,《大公鸡》是根据一位早已被世人遗忘的年画家杨馥如先生的旧作开展的当代“新说”。这幅年画中的大公鸡形象是艺术家童年记忆里的重要文化符号,1960年春节,吕胜中在邻居家曾经看到过这张画,当时,画中描绘的景象曾经成为其童年记忆中理想化的家园。2003年,他凭借记忆在网上旧书店重新找到了这张早已“过时”的年画旧作。在本次展览的新创作中,以超写实的表现方式精细绘就的大公鸡形象虽然雄风仍在,但却已失去了原画中引颈高歌的生存图景。按照艺术家的自述,大公鸡的形象一直是他内心一个悲伤的剪影,是他对乡土田园的无尽怀念,是他面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怅然。

《座无虚席》以一座九米高的白塔状形式强硬得矗立于一号馆二层主厅的几何中心,这一简洁而封闭的独物空间每次将只容许一位观众进入其内部,其四面内墙上悬挂了近一千座一位世人皆知的伟人塑像,在其中的三面墙前,分别摆放着一把同样是世人熟知的沙发仿真品,这个作品试图藉由重新讨论“坐姿与坐具”的社会历史内涵,从其所指与能指的关系出发,营造一处观看与被观看的视觉空间,让观众与一个曾经是上世纪不可或缺的世界性符号再次相聚。

关于艺术家

吕胜中:1952年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县大鱼脊山村,197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1987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主持实验艺术学院工作,生活、工作于北京。

主要展览:个展“推陈出新”|、“剪纸招魂展”、“吕胜中剪纸艺术展”,’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造境”,重新解读——广州三年展,光州国际艺术双年展,相互认识——卡塞尔国际美术展,中国现代艺术展等。重要策展:先锋班、匠气、和而不同——第二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等。

文/叶圆凤
图/今日美术馆
编/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