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讲座】余辉: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

时间: 2015.11.9

2015年11月6号晚上七点,应中央美院人文学院邀请,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于学院17号楼进行“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讲座。由于古代绘画被创作与被今人鉴赏的时代距离遥远,作品内部隐含之深意,后代往往难以识别而将之减少,研究者必须研读、熟谙画中相关时间、地点、历史背景等元素,方能较为精准地解读视觉表象之外的所言所指。本校校友余辉老师,以已出版的新书《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为例,藉由讲述书中解读画作的思路及运用历史材料之方法,向在场观众展示艺术史研究之可能。

他提出研究者面对一幅古画所采取的考证路线,由考订作者及其生平事略为始,扩及至该作品绘制的时间与地点、作品内容、当时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与目的,以及作品之政治效果与艺术影响,方得对于画作具有较完整而一体的认识。以《清明上河图》为例,首先善用文献,进行推思,理解作者张择端。例如,其名其字(正道),皆出自儒家经典;其为东武人,东武为历代经学之重镇。由此可见张氏受儒家思维之影响。亲自走访作者出身地,亦将增益研究者解读画作之能力,如东武一带多出土民间题材的画像砖,与《清明上河图》中关注的民俗题材存在或远或近的关系。

紧接着确定一幅画作被绘制的时代,余辉老师由历来各说之中拨云见日的方法,乃是直接一一爬梳画中透露之讯息,例如,画中女性穿着北宋后期开始流行的短款外套、大量漕运往汴京的私粮、新旧党争中被废黜的文人书迹、通货膨胀而使用的大钱……等等画面,皆显示为宋徽宗崇宁初年独有的社会事件与现象。确定时间以降,方确定画中地点,余辉老师自行绘制与原作相应的航拍图,并制成城市交通图,与当年地图相合对,由元代《士林广记》中的《北宋东京城图》发现,二者全然无法吻合。加上画中无名的皇家寺庙、有意回避实名的城门牌匾等现象,应可推知,张择端非画汴京实景之结论。

奠定以上论述,并进一步探究作者欲陈述汴京繁华景象之外的意涵,本画虽以清明为题,却省去更多当日热闹的节庆活动,集中表现社会问题,同时不离其时之繁华生活细节,如水利灌溉法、城市排水系统。画卷起始即描绘了惊马闯郊市一事,透露不安之气氛,紧接着,画面转向懒惰的递铺士卒、供消防用却转为民用的望火亭、险些相撞的船桥……,参照史料中当时文人上书的内容,以上事件确实为北宋末年之社会常态,城市管理懈怠、商税沉重、军中饮酒成风。进入画卷尾端,连续出现了“问医”、“问道”、“问命”三家店铺,三者相连非出于偶然,而是对于前者所揭示的现象,有意识地寄寓,希望国家获得治疗,藉此曲谏徽宗。

最终,透过比较现世流传之三幅《清明上河图》,再次佐证以上观点,宋本景致荒寒,描写枯树破桥、辛苦百姓;明代仇英本,起首即为婚庆、并无船桥相撞一事,画中百姓享受,青楼、专门为男女提供药品的药店林立,街上偶有民众发生肢体冲突,并未出现社会矛盾;清代院本则展现乾隆欲建立的理想社会,政治清明,画中官员紧密控制社会,人民彬彬有礼,不争不抢。

将以上观点,与北宋由文谏传统延伸而出的画谏、诗谏、剧谏等现象并论,则得以充分地还原《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动机与政治效果。余辉老师以此层层地分析推论,精要地示范了如何将画作重新安置于原先的历史与文本脉络,得到新的研究视野。

文、图/陈雯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