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4日晚七点半,寺上美术馆2015年终展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由Mika Rottenberg&Brian Hinman双个展组成。以色列艺术家Mika Rottenberg展示了2015年最新创作的影片《NoNoseKnows》,以及和作品相关的一袋珍珠;美国艺术家Brian Hinman则呈现了Leftbetween Dimensions系列和Elivated Expression系列作品,当晚九点半Brian Hinman还进行了现场绘画表演。
Mika Rottenberg:荒唐的社会
寺上美术馆馆长刘麟瑶表示,影片《NoNose Knows》是艺术家Mika Rottenberg今年5月参加56届威尼斯的作品,视频长达半小时。Mika Rottenberg影片是艺术家在华东地区调查珍珠养殖过程时,看到大量的建设工程以及几乎完全空置的高楼大厦,有感而发进行的创作。这件作品刘麟瑶馆长十分喜欢,于是就将其带回国作为寺上美术馆的馆藏作品。
作品《NoNose Knows》的主角是一位身高约1米95(6英尺5英寸)的金发女汉子Bunny Glamazon。她骑着电动车穿梭在空空荡荡的开发楼房间,游走在密密麻麻但空空荡荡的中国式混凝土风景中。Bunny走进“办公室”,开始“工作”——这里存在一种自我诱导式的过敏反应,使她“小丑般”的鼻子膨胀变大;她观察着珍珠的制作过程,从蚌类撒种到贝壳破裂,再到珍珠成品的挑选;她对着伸出地面的脚洒水,对着像意大利酱面或炒面的各种面食打着喷嚏;最终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戳破一个个谜一般的泡沫。这些动作与空间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种“模式”,而这类模式创造出这份工作的概念性状态——这是在我们不断缩小的世界中一种荒唐的简要描绘。在这样的世界里,物质上与地理上的空虚感崩塌了,而其他方面的差距相比以前却在拉大。
艺术家Mika Rottenberg在自述中提到,她对珍珠的制作过程感兴趣,是因为这种原本非常缓慢且罕见的自然过程却被人们所掌握并且使它加快了流程(全球超过90%的养殖珍珠在中国生产)同时又降低了珍珠的价值。中国许多地方的空置房也和模拟珍珠制作过程相似。它们看起来也像是一种刺激因素,尽管(与珍珠相反的是)看起来似乎并不漂亮,但它们从根本的视觉上呈现了“经济泡沫可能是什么样子”——人类对文化与家园创造这类事情的自然过程进行干预并让其加速发展。这类偶然的思维以及关联性的变化让影像方面的类比作品得以成型,并且一直专注于记录并解构有关“工作”的想法——对它的定义是重复性地提取、成型、分类、赋予形状与价值的重复性流程,利用并从有形的自然资源以及无形的能量中创造出过剩的资源与能量。
Brian Hinman:心流的循环
Brian Hinman是寺上美术馆的驻留艺术家,此次展出的Leftbetween Dimensions系列和Elivated Expression系列作品,以及绘画手稿和创作视频资料,这些是艺术家在寺上美术馆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的作品。刘麟瑶馆长表示,此次展览将开启寺上美术馆的驻留项目,明年将举办一系列驻留艺术家的展览。
Elivated Expression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看起来就像表演,Hinman在大约30分钟的空中弹跳时间中创作每幅绘画,其创作从物质上而言完全脱离了绘画本身的行为。作品的主题则是他在生活中某些节点遇到的个体以及对他的个性塑造发挥了重要影响的人。但他并非把重心放在人类的形态上,而是尝试着玩味各种色彩、纹理、画笔以及颜料的多少来模仿每个人的气质。Elivated Expression系列作为一种更为“积极活跃”的创作,需要Hinman右脑的参与。右脑受到运动知觉的支配,处理感官知觉方面的信息,向其提供一系列能让我们“感受”到当下的情感。通过再蹦床上跳跃,Hinman尝试着激发自己的“情感处理器”,从而脱离那种试图组织并弄清刺激的逻辑意义的意识。
在Hinman的Leftbetween Dimensions系列里,他根据自己的规则,在空间中穿梭,穿过一个又一个的街区、一栋又一栋的高楼,用精美的笔刷与黑色的颜料,小心精准地将城市形态据为己用。这与Hinman受到西班牙著名雕塑家与画家Eduardo Chiede的巨大影响有关,醒目的黑色形态打乱了,也许是强调突出了先前存在的空间,因为它凸出了空荡与满实之间的空间辩证关系。在繁忙喧闹的城市空间勾勒出一种形态的黑色空洞,同时也反映出城市乏味且毫无生气的存在。创作这些绘画是单调乏味的过程,使他进入了一种心流的冥想状态。Hinman在每块画布上花费的时间长达50个小时,他发现自己在玩味着一种精神集中的游戏,将自己的能量集中在当下,主观地探索着空间,并建构着一种新的模糊混沌状态。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2月29日,在此期间参观展览,需至少提前24小时预约。
文/叶圆凤
图/寺上美术馆、叶圆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