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钻石之叶:第二届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研讨会

时间: 2015.11.26

“钻石之叶:第二届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除了作品展示之外,今年还举办了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与对话。2015年11月21日下午2点,“钻石之叶:第二届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冰担任主持人、美国布克林艺术家联盟负责人马歇尔•韦伯(Marshall Weber)、故宫博物院古籍研究馆员翁连溪、创意书籍设计师朱赢椿、手制书艺术家郭蕾蕾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

“艺术家手制书”是艺术家通过对“图书空间”的巧思,将文字阅读与视觉欣赏以及材料触感,自由转换并融为一体的艺术。“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系列旨在向中国大众及专业人士介绍这种艺术创作形式,并对其展开研究,探讨这种艺术在一个具有悠久制书文化的国度,会有一种怎样的特殊语境和可能?中国艺术家在其中的创造机遇和空间是什么?在当代手制书艺术与中国特有的制书文化之间的地带,会有怎样的作品出现?

徐冰教授首先致了开场辞,他称这次关于手制书的研讨会是国内的第一次。在徐冰看来,手制书是一个综合领域,它强调创意,且包容各种媒介,同时它又受到空间的一定限制,这都激发了手制书制作者们的创造。此次研讨会主要通过三个话题展开探讨:一、艺术家手制书艺术的特性。二、艺术家手制书与当代文化的关系及未来的可能性。三、中国传统手制书文化将会怎样影响中国艺术家手制书的创作。

马歇尔•韦伯(Marshall Weber):“延展的艺术家手制书:走向空间与未来”

主讲人马歇尔•韦伯(Marshall Weber)是第一届“钻石之叶”展览策展人。他在主题发言中,以具体的手制书的展示来阐释他最新的创作理念:延展的手制书,即书籍不仅具有典籍或手卷的物理功能,它还延伸到展览空间乃至公共空间中。

马歇尔表示,书籍具有很多的可能性,可以通过传递翻动的动作、与周边环境的互动等进行精彩的呈现。书本反映了记忆中的不同内容,似乎能唤起久违的记忆,手工书的独特性使书籍从传统中解放出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接着他展示了其创作的十多本手绘书,在现场与书一起舞动,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观看方式,并对每一本书的创作构思来源和旨意进行了阐释。在这些精彩的手制书的展示中,马歇尔带领观众走入书所创造的空间。

马歇尔最后总结到,书籍不仅仅是传播文字数据的载体,和绘画、摄影一样,也是一种艺术媒介,在展览空间乃至公共空间中有着光明的未来。书籍作为一种具有前卫性和富有实验性的艺术媒介,中国艺术家享有广阔的创作空间。

翁连溪:清代内府书籍的装帧形式

故宫博物院古籍研究馆员翁连溪在主题发言中介绍清代内府书籍的装潢及形式;清代内府的书籍装具;清代内府的装潢用材。现场通过ppt将深藏宫廷中的珍品展示给观众,其形式多样奇巧,工艺精美绝伦,装饰华丽典雅。这些经典的书籍装帧艺术珍品,以用材稀见考究著称,在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史及工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清代内府书籍的装帧艺术是在中国历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起来的,清代内府以雄富的财力、物力及众多优秀的能工巧匠创造出了大量的传世珍品。清代内府书籍采用的装帧形式有: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在刻本书的装帧形式中又增加了推蓬装、蝴蝶镶、毛订形式。

清代内府书籍常用色多为黄、红、蓝色。除配以色彩鲜艳的书衣外,书签、书别、书匣、书套等书之衣饰起到不可缺少的配饰作用。书套用多种色彩、纹饰的锦缎、杭细、布做面,楠木板、彬木板及60层合背纸做内板制成各种形式的插套、四合套、六合套、卍字套、如意套、云头套等等。所用书别多为驼骨别,部分为象牙别、玉别、木别、铜镀金别、扎丝珐琅别等等,形式多样。书匣、书盒多为朱色雕漆书盒、紫檀书盒、楠木书盒、书盒外多以镶嵌、镀金、雕漆、描金、掐丝等工艺加以装饰,美不胜收。书签多用黄绫、蓝绫、泥金笺、洒金笺纸、藏经纸或刷印或名人题签并钤以朱印。

朱赢椿:“手制与机造:探寻出版物中手工与流通的两全解决之道”

主讲人朱赢椿是一位创意书籍的设计师,也是南京师范大学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其发言主要内容为:图书出版环节里,在机制和手工之间寻找平衡,掌握手工在书籍设计中的“度”,让读者在阅读时乐于并且易于参与动手的部分。通过手工设计和机械印刷的结合,而让人们重拾对纸质书的喜爱。

“人的手是自然之造化,而机器是人的造物”,曾经一位日本学者的这句话对朱赢椿的促动很大,考虑到人工的成本,最后他的书籍设计采用了手工设计和机械印刷相结合的方案。接着他分享了自己在书籍设计中的各种创意构思:《匠人》是受一块烧焦的木块启发,试图勾起读者对匠人书中的苦难命运的悲悯和敬意;《虫子旁》的封面和内文暗藏玄机,以此触发读者的好奇心,必须手动去揭秘,既要小心翼翼,又欲罢不能;《不裁》需要一边阅读一边裁剪;《不哭》采用废纸印刷,里面的字也是雨水淋过扫描再装订的,规避了一切书本身的表达,从外观上就让读者感觉不舒服;《设计诗》利用字的结构来表现书的内容……。

在朱赢椿看来,机器本身不具备创造力,与人类的手不同,不具有精神因素,机器必须由能够理解美的人来支配。书籍设计家和书籍艺术家不断的与机器对话和交流,做机器的头脑,选择适合的机器和印刷材料,二者协力,相互弥补,让手和机械都能够体现本身的美。

郭蕾蕾:“春湅 秋染:艺术家手制书探索之路”

艺术家郭蕾蕾参加了两届“钻石之叶: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作为在中国一个并不是很广泛认知的艺术门类,郭蕾蕾从自己十年前接触艺术家手制书的经历谈起,分享了她在美国第一次看到手制书的感受,以及由此走上手制书设计之路中的思考和实践。

郭蕾蕾表示,书籍作为一种视觉形式,具有视觉叙事性;书籍也具有连续的翻动性,可以阅读和互动;书籍作为观念的复述空间,可以用雕塑亦或装置的形式呈现;书籍也可作为服务于观念的形式拓展。并结合她的创作进行具体的说明。通过“艺术家手制书”可以看作是复述艺术中一种更恰当的表达与传播的媒介。创作中可以根据艺术家表现内容的需要,任意扩大其自身的叙述空间;同时,根据主题类型更加灵活地运用影像、文字以及与之相适宜的材料作为表现形式来叙述作品的主题。

主题发言结束后,主持人徐冰、发言者马歇尔•韦伯(Marshall Weber)、翁连溪、朱赢椿、郭蕾蕾,与手制书领域里的学者和实践者们:书籍设计师、文津雕版博物馆馆长姜寻,艺术家手制书收藏家王骥,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杨宏伟,他们就手制书在中国的发展未来、中国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对当代艺术家手制书的影响、艺术家手制书与出版的结合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

图、文/叶圆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