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对话图像:第四届新媒体国际论坛纪要(一)

时间: 2015.11.30

2015年11月25至26日,“图像的命运”:第四届新媒体国际论坛于四川美术学院举办。本届论坛由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筹办,来自国内外的多位研究学者、新媒体艺术家集聚川美围绕“图像的命运”展开发言与对话。

其中,25日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教授主持,主要议题包括:图像作为一种表症性的话语思考、图像作为一种现实的黏和剂、图像即文本,图像即政治,多重世界与图像空间的关系、图像生产与民间社会的关联、图像生产与互联网数据的变异与繁殖、图像空间与社会实践场域的错置与延伸、图像作为介入世界的通道与缩影。26日研讨会由方振宁先生主持,于重庆合川二佛寺内举行。研讨会在古代的场域讨论新媒体与历史、民族、宗教、民间的关系,此举更是旨在提示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要回归本土和历史的信仰。

朱晔先生(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重塑城市可能的公共性策略》

当代社会的城市塑造,在于如何塑立自身的特殊性和城市意志。朱晔先生从城市形象塑造和公共战略出发,分析了城市空间与社会等问题。他指出,当代城市通过差异性来识别,这意味着城市在多种条件下被塑造。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通过差异化发展和沿海开发区、特区城市的方式,实施着差异化发展,打破了原有平衡。

朱晔先生具体列举:一、毕尔巴鄂效应:古根海姆美术馆+盖里+持续性展览,实现差异化塑造和传播。二、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通过品牌展览激活城市公共空间。三、第十届上海城市双年展:将展览置入日常公共、消费空间。朱晔先生谈及,当代艺术美术馆需要打破美术馆的边界,更多地去和公共生活发生关系。其中,以艺术的方式激活上海最有活力的商业沿线,能建立艺术与人的更为紧密的关系。四、当代公共艺术:通过公共事件与情景,创造最大化的公共价值。这类公共艺术可以不分地域、人种、国界,不强调对立和冲突,而在于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并且具有最大的传播性和流动性。而对于城市而言,创造公共事件、传播公共价值就等于传播了城市。

Shoufay Derz女士(澳大利亚新媒体艺术家):《发光的空洞-消极诗学》

Shoufay Derz女士以《发光的空洞-消极诗学》为题,介绍了自己的作品及其背后的构思。艺术家侧重探索“光”和易逝之物的“虚无”,并对图像的命运和消失很感兴趣。同时Shoufay Derz女士更关注在场与不在场、消失和存在的之间的关联。其作品多用诗歌、语言和图像去表述那些无法言说的内涵。此外,Shoufay Derz女士的作品还涉及染织,艺术家认为染织的行为具有神秘的意味。以及她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丝绸之路为灵感创作的作品。她认为,以楼兰女郎为创作灵感的作品强调了图像中颜色构成的重要性,她希望通过作品来构建艺术与诗歌、生命、情感、历史之间的链接和意义。

方振宁先生(艺术和建筑评论家):《作为精神史的图像----从弗里德利希到纽曼》

方振宁先生在发言中从美术史的对比案例出发,通过分析弗里德里希和纽曼的绘画,展现了弗里德里希与纽曼艺术间的勾连,其中涉及精神和图像层面的关联,以及图像与其内涵之间复杂的关系。康德在论述“崇高”中强调精神性的意义,而弗里德里希的绘画中正体现了精神性的崇高,追求神性和强调宗教的神秘,其画面中体现着“废墟”的美学内涵。在弗里德里希的画面中很少表现正面人物,基本上是背面和侧面。其作品《橡树下的修道院》、《雾海上的流浪者》、《海边的僧侣》对一批艺术家产生影响。浪漫主义绘画是一首圣歌,而弗里德里希认为对于宗教的感悟来源于自然,所以应该把宗教归还自然。

随后,方振宁先生谈及纽曼与弗里德里希的关系。纽曼在抽象表现绘画领域做出了贡献,力图排除作品中的“绘画性”,明确指出自己的艺术题材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是在创造神秘和人类存在的含义。纽曼把握住弗里德里希绘画中的“暗示和隐喻”,将弗里德里希作品中“纵向”的构图主线提取出来,其也是色域绘画的基本摹本。在纽曼的绘画中,一根蕴含着崇高意味的向上的线,实际上是继承了弗里德里希的“精神性”,其中在纽曼的绘画中的崇高性同样涉及到宗教、精神层面,这与弗里德里希的绘画在内核上也具有相似性。

Hugo Arcier 先生(法国艺术家):《Hugo Arcier, 数字世界里的艺术家》

Hugo Arcier 最初在视觉特效的行业工作,他在使用电影特效软件的同时开始尝试自己的艺术创作,其艺术作品以3D影像为主。在艺术主题方面,Hugo Arcier不断尝试对自然和身体的重现以及对“虚空”的表达。

Hugo Arcier坦言数字媒体并不是对过去的中断,而更是对过去和艺术的延续。在其作品中表现电脑成像和电脑成像背后的涵义。其中作品《蜕化》,表达了对数字的消逝,电脑成像的思考。《追寻自然》系列以多种形式来共同呈现,其中包括影像和喷绘图像、装置,其中在装置中Hugo Arcier力图实现虚拟建模和现实世界的比较。此外,Hugo Arcier还提及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他认为作为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有所作为:“艺术可以展示未来,艺术作品源自我们的思维,但是它可以作用于整个世界”。

Guillaume Baychellier 先生(法国艺术家):《融合之处:影像,空间和时间》

Guillaume Baychellier 先生的作品涉及图像和影像,其主题主要讨论时间、空间的概念。他认为图像对人而言是一种延续,但是图片缺少“时间”与“空间”,于是可以采用影像的形式来弥补图像的不足。在Guillaume Baychellier作品中经常能看到艺术史中经典作品的影子,比如作品vesale、Flots 等。另外,作品cluster 104涉及到地理上大小空间的对比 ;作品passage1-resonance体现出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区别;作品adrift则尝试探索对不同空间的混合呈现。

注:发言内容有所删节整理

图文/余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