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对话图像:第四届新媒体国际论坛纪要(二)

时间: 2015.11.30

2015年11月25至26日,“图像的命运”:第四届新媒体国际论坛于四川美术学院举办。本届论坛由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筹办,来自国内外的多位研究学者、新媒体艺术家集聚川美围绕“图像的命运”展开发言与对话。

其中,25日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教授主持,主要议题包括:图像作为一种表症性的话语思考、图像作为一种现实的黏和剂、图像即文本,图像即政治,多重世界与图像空间的关系、图像生产与民间社会的关联、图像生产与互联网数据的变异与繁殖、图像空间与社会实践场域的错置与延伸、图像作为介入世界的通道与缩影。26日研讨会由方振宁先生主持,于重庆合川二佛寺内举行。研讨会在古代的场域讨论新媒体与历史、民族、宗教、民间的关系,此举更是旨在提示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要回归本土和历史的信仰。

费俊先生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主任及副教授):《混合空间的艺术介入》

费俊教授从自己的艺术创作出发,谈及新媒体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如何介入社会空间并且产生价值。他指出,空间有各种不同的形态,虚拟空间、网络空间等。在其早期的作品中尝试将影像和实物相结合,随后侧重交互作品的创作。其中作品《三字经》:通过念经的方式,屏幕上的着衣人体会逐渐裸露,这也意在探讨宗教和情色间的悖论。而作品Play you ,back也意图创建一种挑战,在挑战人的身体极限后才能参与作品的互动。

另外,费俊教授也谈到自己逐渐对公共空间产生兴趣,开始偏于公共艺术的实验。作品《叽叽喳喳》:搭建在半公共空间,创造一个界面去帮助不同年代的人进行沟通。《盲走》(Blind walking):在北京东直门地铁,艺术家蒙住双眼前行。在失去视觉后其他感官被激活,是一种极其感性的体验方式。费俊教授谈到逆着人流走是在向自己身体去挑战,而在人流密集时身体会感到安全,最恐惧的时刻反而是在人流稀少的地方。此外,费俊教授还介绍了三里屯项目、《姿态墙》(Gesture wall)、《空气进化》、白塔寺计划、城市博物馆计划等交互作品和设计计划。

金亨基先生(韩国中央大学,尖端映像大学院,影像学科艺术工学教授):《多媒体艺术中的影像的作用》

金亨基先生以《多媒体艺术中的影像的作用》为题,介绍了韩国影像的发展情况以及动态影像的运用。金亨基在影像领域的探索以时间和空间为主题,他善于把握光在不同环境和介质中呈现出来的多样状态,以此来探索“光”在视觉层面的多种可能性,并以此探讨时间维度和空间外延的体验。其作品包括:《自转》、Expo tower等。

李笑男女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中国当代影像艺术中的重复与循环》

李笑男女士谈及中国影像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关联,以及中国影像的独特性。其中主要阐释了中国影像艺术家“重复与循环”的创作方式,并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谈及其背后的含义以及发展演变。中国当代影像艺术产生基于中国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的断裂过程,呈现的是现代意识向当代意识的转换。

而重复作为语言的发展与演变涉及:一、强迫性重复与创伤:重复性与循环可以看作是缺乏历史意识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无意义,具有日常生活批判特征与政治性指向。二、重复衍生出的语言——恋物:重复、慢动作和暂停,将观者的愉悦转移到恋物而不是窥欲的投入中。三、重复衍生出来的语言——碎片:经典的叙事以因果关系、时间过程和心理动机为标志,而碎片化的语言导致了新的语言实践。其中碎片化的语言呈现为:碎片的组合;通过重复进行时间的压缩和延展;只呈现片段的事件而非清楚的叙事三种方式。四、陌生化——遇见另外一个自己的怪异:特殊的策略包括延迟、夸张的人工感、去掉熟悉的图像语言。

唐克扬先生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学博士):《建筑图:空间的图像》

唐克扬先生从建筑图像如“工程图”、“效果图“设计图”出发,谈及图像与当下的关系以及建筑图像与真实表达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建筑图在当下,我们很难说这是一种忠实的描绘,因为从不同视角出发所绘制的图像不一样,而建筑则是从多视角出发来共同呈现的统一整体。至于图像的整体呈现,也是一种“幻觉”,例如贡布里希所言的图像与幻觉。而在消费文化下,图像变成直观又具有遮蔽性的东西,即“看见也是一种遮蔽”。

而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很难看见图像的“排他性”。图和现实是一个当下的问题,唐克扬随后谈及许多建筑师对于现实的影响力巨大,不同建筑的设计图像来源不一。建筑图后面有非常明确地指向,不同建筑的图像化产生了不同的概念,反之不同的图像概念也能产生不同的图像演绎。而建筑图又可以从建筑师、用户\评论者、观察者三种层次进行不同解读。

张小涛先生(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作为粘合剂的图像---关于动画记录片图像方法的思考与实践》 

张小涛教授在发言中从什么是动画纪录片出发谈到动画语言的运用。动画的艺术性和自由度与纪录片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社会目的似乎是对立的,但事实上,这两种形式经常结合在一起,制造出精彩的效果。由此张小涛教授提及《与巴什尔跳华尔兹》、《我在伊朗长大》这两部经典的动画纪律片,并现场播放了自己正在创作中的作品《黄桷坪的春天》。《黄桷坪的春天》既是中国社会巨变中关于思想史的缩影,也是个人心灵煎熬与挣扎的反应。其中还涉及到中国工业城市中两代人的青春期的命运轮回和疯狂文革以及狂热考试制度的相遇与幻灭。

此外,张小涛教授还谈及动画纪录片的图像方法。他指出,动画纪录片要从真实地历史事件出发,运用纪录片的美学和动画片的语言、方法进行转化,以实现实验电影和当代艺术之间的美学连接。而图像作为一种现实的粘合剂和“炼丹术”,在通过将图像化和碎片化的事件进行粘合和锻炼后,更是艺术介入社会桥梁和方式。与此同时,需要明晰的是我们如何选择图像,实际就是我们在如何选择立场。

注:发言内容有所删节与整理

文图/余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