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艺术发展脉络中,在文艺复兴表现“人”的精神诉求下,逐步构建起表现真实的、客观的、叙事性的绘画逻辑,随着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少叙事性、多精神性表达的抽象艺术在西方艺术本体中应运而生。中国真正接触抽象艺术是比较晚的,虽然有吴大羽等民国先辈涉足抽象领域,但抽象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思潮进行创作、研究则是伴随着85美术发展涌现的,因此严格来说,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只有三十年历史。当然,这其中也发生巨大变化,不仅形成了庞大的创作群体,创作出大批艺术成果,也有一批艺术家对抽象艺术进行持续探索,抽象艺术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市场领域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更重要的是,抽象艺术已经跟中国的现代生活方式产生关联,已经渗入中国日常的精神文化生活当中,就像谭平举的例子:80年代大家习惯在家里张贴一张年画以示喜庆,90年代“美人日历”代表了一种时尚,而当下悬挂一幅抽象艺术作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三十年历史过去,是有必要对一段历史进行回顾,同时也需要就抽象艺术与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进行深化讨论研究。2016年1月24日,“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开幕,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和今日美术馆承办,这是第一次由国家政府机构主办的大规模抽象艺术综合研究性展览,对中国抽象近三十年历史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同时它也是中国文化部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引导工程的一个学术推广项目。
展览整体由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统筹组织,并组织邀请项目策展委员会。策展组委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端廷担任主任,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教授朱青生,著名策展人黄笃、李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彭锋担任委员;参展艺术家包括陈若冰、丁乙、冯良鸿、江大海、李磊、梁铨、马树青、马可鲁、孟禄丁、谭平、王川、王易罡、王怀庆、余友涵、周长江、朱金石16人,共展出作品81件。
本次展览是中国抽象艺术精英的集体亮相,他们都学习油画出身,对抽象艺术也都有着二十多年的持续探索,每一位艺术家都可以单独做一个个案分析,现将之汇集为一个整体,足以形成对中国抽象艺术的整体观察,于当下混乱的抽象界厘清标准,正本清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谭平就谈到展览的目的就在于搭建一个更为广泛的交流平台,为大家共同探讨与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条件,同时展览从艺术家选择和展览方式及延伸都是开放的,今后还将通过不同的研究角度,最终对抽象艺术形成整体的认识和研究形态,并对中国当代艺术形成相关研究数据。
展览为抽象艺术的研究展,何为研究的角度和重点?策展组委会黄笃提到展览从两个角度切入研究,其一是对抽象艺术现有状态的研究,其二是对艺术史的研究。通过展览探讨抽象艺术的学术性和美学价值在哪,中国文化怎样理解抽象概念,与现代日常生活的关系,抽象艺术发展的本体逻辑是什么,这个展览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对于抽象艺术,李旭将之比喻为文学中的诗歌,音乐中的爵士乐,它是很精神化的,很形而上的,本身的少叙事性特征就决定了它不会成为大众,但在学术上又十分重要,是精英的。朱青生谈到抽象艺术是随着工业进步,表达形象的手段被技术取代后新成的新文化形式,它关注的是造型的根本,是人性最直接显现的自由,是对世界本质进一步的抽取和分析。
中国抽象艺术三十年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创作、研究层面,它虽然不大众,但大众对它的接受程度提升不少,过去认为这就是“驴尾巴的故事”,过去观众在展览现场对艺术家盘根问底“表达的是什么”,现在观众能在一系列抽象艺术中做出自己的喜好判断。为进一步扩大中国抽象艺术的社会影响,提高观众对抽象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此次展览还将在2016年推进相关巡展计划,并在巡展中一步推动不同角度与层面的专题展和学术研究。配合展览将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及公共教育讲座,还将整理编辑,形成比较全面的学术研究资料并结集出版。本次展览持续至3月13日。
文、图/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