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焕象” 闫博个展开幕

时间: 2016.1.28

2016年1月22日(周五)下午4点,展览“焕象”于央美术馆开幕。“焕象”是央美术馆团队组建以来第一次由展览部策划,结合美术馆的发展方向和气质希望能为观众带来小众而又有亲和力的参展体验。

“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图形会出现在这里,而不是那些。一切都只是引子,我选择那些陌生或熟悉交织在一起的形,看它们在随意的逻辑中相遇,我会在哪里转折,又会在哪里喊停,所有这一切从最初的基础开始,被我一遍遍的记录下来,又不断地推倒重来,当我不断打磨它们时,最终会呈现出来一种新的非常确定的面貌,过程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它们慢慢成长……材料的特性和我的劳动使它确立,最后看到的是含混的趣味、混乱的思考和总是含蓄的安静的品位。

既然思考只能引上帝发笑,那就随意吧,是为自由。”

——闫博

闫博这种通过物质材料的处理创造新形式的思路,涉及的原则强度与他对个性中的某些方面的抑制有关。在许多青年艺术家那里,个性被理解为张扬与没有节制,但是闫博的作品并没有受到当代艺术中的时尚潮流的影响,包含着一种陌生的审美,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感觉,静静地散发出一种古典的气息。像他这样手法严谨和专心致志的画家,每一点新的探索都与他对精神空间的关注和心理体验的扩展保持关联。

在闫博的作品中,色彩的提纯与简化用来表现一种不涉及日常情感的主题性表达,其意图是主观性的,但采用的方法是强烈的反自然主义的。这些清晰的色彩使他的绘画获得了整体构图的抽象与具象符号之间的平衡。他的作品中的形象作为一种符号,保持了现实物象的轮廓,但更多地是作为一种色彩的区域划分,作为一种抽象的构图元素,呈现出现实中所没有的视觉意味。

——殷双喜

站在闫博的新作《硄愔》系列之前,会发现理性的追问显得苍白而冰冷,画面却真实而温暖。在矿物颜色等混合材质的层层堆叠和打磨后,画面凝固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坚实体,点线痕迹从画底滋生,表层细密光莹,在手工的打磨下不失自然的润洁,犹如覆罩了一层薄薄的釉质,或敦厚或稚拙、或斑白剥落,细微处显露着不假雕琢的质朴和沉厚,生长与消磨的印记,“如玉”而空灵的视觉美感,逃避了一眼看穿的意义,以“通感”的方式撩拨起触摸的欲望,材质获得了生命,超越了观念的制约、图像的束缚,我们从而获得与作品共同呼吸的心灵安顿。闫博这样解释,“硄愔”(guang yin)正如其谐音“光阴”,是时间对一切的穿越,是生命的不能与希望,如何以艺术的方式呈现生活的变化及其态度是他所希望的。静止的平面绘画在捕捉转瞬即逝的“光阴”,哪怕它潜藏在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只要用物质的空间去占有它,用心灵的温度去感知它,它终会显现,于是,他找到“发光的石头”,在不断地磨砺的过程中得到安宁与和悦。这样的解说听来难免穿凿附会,有些虚妄,但时空本是同构,心物无法分离,《硄愔》系列带给我们的正是似幻实真的新奇的真实感受。

——邓 锋

闫博采取的方式,就是不断覆盖和打磨。经过几十遍的覆盖和打磨之后,最终的画面就出现了叠加的深度,更准确地说是层叠的厚度。我不敢说闫博的画是我见过的最厚的画,因为有些擅长材料的艺术家可以做出更厚的作品。但是,我敢说闫博的画是层次最丰富的画,因为闫博作品的厚度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几十遍覆盖和打磨的结果。从这种意义上说,闫博的绘画在程序上有点类似于传统油画的透明画法,或者国画的积墨画法。透明画法和积墨画法,都是通过一次次反复覆盖,力图形成有密度的视觉语言和微妙的视觉效果。在这方面,闫博的绘画与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的深度,都是通过厚度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地称之为物的深度。

——彭锋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