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8日,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简称北京双年展)筹备启动暨新闻发布会在中国文联报告厅召开,作为中国文联、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的常设国际美术大展,在成功举办了六届的基础上,将在明年2017年创办15周年的时刻迎来第七届。第七届展览主题为“丝路与世界文明”,拟定于2017年9月下旬到10月中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第七届北京双年展。
与会嘉宾中国文联副主席、北京双年展总策划左中一,中国美协主席、北京双年展总策划刘大为分别致辞;中国美协副主席、往届参展艺术家代表曾成钢,中国美协秘书长、北京双年展总策划徐里,北京双年展策委会召集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第七届北京双年展国际策展人、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馆长贝娅特•爱芬夏特等中外嘉宾分别答记者问。包括厄瓜多尔驻华大使馆公使克劳德•拉拉先生、希腊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伊丽莎白•弗缇亚多女士、冰岛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鲍德松先生和白俄罗斯、波黑、罗马尼亚、塞内加尔等各国驻华使馆参赞,以及阿尔及利亚、阿根廷、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印尼、立陶宛、摩尔多瓦、蒙古国、纳米比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乌拉圭、越南等国驻华使馆文化新闻外交官在内的20余国驻华使节出席发布会。二十几位国内艺术家代表出席,国内外等70多家中外媒体出席发布会或进行报道。发布会由中国美协副秘书长、北京双年展策委会召集人陶勤主持。
中国文联副主席左中一首先在致辞中提到:千年丝路,展示了各国人民风雨同舟、携手相伴的经典传奇。从一定意义上说,丝路本身便可视作广袤辽远的时空背景下各国人民集体创作的一件综合“视觉艺术作品”。他相信饱含艺术创作灵感源泉的千年丝路,将为艺术家们展示才华、切磋技艺提供广阔空间,期待第七届北京双年展能够涌现更多各美其美、精彩绝伦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探寻文明交融的脉络,展示文明交融的成果。强调当今中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中国梦不仅只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也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它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倡开放包容、交流合作的精神,促进世界文明多样化。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接下来发言谈到,北京双年展经过六届的积累,其办展宗旨、展览主题、评价体系和组织方式已获得世界各国艺术家的普遍认同、尊敬与定向关注,已成为中国美术与世界广泛对话的最重要平台。在世界级的国际双年展中北京双年展一直以绘画和雕塑的当代性延伸为办展宗旨而保持着独立的姿态,对于促进世界范围内架上绘画的回归与复兴已初见成效。
丝绸之路是联系世界文明的纽带,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干道,作为世界文明互鉴的见证,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而今不少丝路古城已变成废墟,丝路精神却历久弥新。2017第七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丝路与世界文明”,旨在弘扬丝路精神,提倡世界文明互鉴,促进当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人类谋求世界和平发展的共同梦想的实现。参展艺术家不限于丝路沿线国家,而是包括世界各国艺术家,因为丝路精神拥有全人类共享的精神价值,已引起当代世界各国艺术家的关注。参展作品题材不限于描绘古代丝路遗迹,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注重表现丝路精神——表现世界文明互鉴的精神,尤其是表现当代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精神。
有关“丝路”方面的题材是庞杂宽泛的,世界文明方面的素材更是灿若星辰,所以具体的探寻发现与筛选转化,还是要在遵从艺术创作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各国艺术家们的个人选择。希望各国艺术家能在精神内涵上与“丝绸之路”“世界文明”主题相接,在“古老”的“丝路”母题中注入新的时代观念与文化内涵,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形态和个性的语言体现出对于人类文明的致敬。
记者提问阶段,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蓝海卫视、美通社等国内外媒体分别就“中国美协举办北京双年展的绩效意义”“第七届北京双年展主题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构想艺术角度的阐释与思考”“北京双年展国际策展人策展感想”“往届参展艺术家参展体会”等诸多角度提问,各位主席台嘉宾分别回答。
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徐里回答央视提问时谈到:从首届至今,十余年来累计约有两千位左右、百余个国家的艺术家参加过北京双年展,其中近一半也就是千余位艺术家来京出席过开幕式、国际研讨会等,这些艺术家很多都是通过参加北京双年展这一国际平台才第一次来华,他们通过北京双年展展示了自我风采、领略了北京、了解了中国、结交了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朋友。
最近几年,国际艺术界不再只满足于偏向感官刺激、本体虚无的前卫艺术,而是重新关注绘画和传统架上艺术的复归,以当代绘画和雕塑艺术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北京双年展的举办和成长,正契合了这一趋势。这对于“造型”能力传承未曾中断且“基本功”雄厚的中国美术界来说是个机遇,通过搭建北京双年展这个国际艺术、文化交流平台,展示世界各国丰富多样的绘画和雕塑作品的同时,其多元的风格、流派、样式为中国美术界提供了鲜活、直观的创作借鉴,也宣扬了中国的艺术价值观:在多元文化交汇中正确理解和把握“他者”文化,促进诸如“绘画死亡论”等国际性美术问题的共同解决,这将是中国美术对世界的贡献,对全媒体时代绘画及架上艺术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可以促使当代美术创作自觉进入理性与平和的发展轨道,而不再仅仅以前卫艺术所标榜的变异和荒诞为主。
北京双年展策委会召集人王镛回答蓝海卫视提问时说:第七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是“丝路与世界文明”,这个问题也经过了策委会的反复讨论,和以往的北京双年展主题好像不太一样,实际上在精神上是连贯的,因为历届北京双年展主题都旨在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发展,消减文明的冲突。
第七届北京双年展主题,可以说和历届北京双年展主题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衔接的,例如首届北京双年展主题是“创新:当代性与地域性”,第二届主题是“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第三届的主题是“色彩与奥林匹克”,这些主题和丝路精神一样,都是兼容世界性与地域性。世界文明是多样的,而且我们现在尤其要强调世界文明当代性的表现。“奥林匹克精神”也是和“丝路精神”相通的。第四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是“生态与家园”,第五届的主题是“未来与现实”,第六届的主题是“记忆与梦想”,这三届的主题和“丝路与世界文明”的关联更加直接和密切,因为丝路的文化生态和世界人类的精神家园都值得我们关注,而且古老的丝绸之路也连接着人类历史的记忆,现实的思考和未来的梦想。尤其是明年2017年,是北京双年展创办15周年,第七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可以说是这前六届主题精神的延伸、整合与升华,也带有阶段性的回顾、小结和展望的性质。丝路与世界文明的主题,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资源想象的空间。
第七届北京双年展主题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在精神上是呼应的,因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不是一个单纯的中国问题,而是带有普世的精神价值,可以说一带一路的构想激活了丝路精神,而且又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所以,我们在策划主题的时候,也考虑到中国“一带一路”的构想,但是这个主题并不是对“一带一路”构想的一种政治图解,或者简单的阐释,而是一个艺术的表现,因为丝路精神是带有普世价值的、关系到世界文明的一种人类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精神,是互建的、共融的、双赢的精神。
第七届北京双年展国际策展人贝娅特•爱芬夏特回答中国日报时谈到:对第六届北京双年展的印象非常深刻,对她本人而言是一次非常棒的体验。
第六届北京双年展推荐的西方艺术家都非常乐意参与其中,北京双年展对他们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与来自其他国家的诸多艺术家一同交流对他们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第七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丝路与世界文明”,既关乎历史,也关乎未来,今天,我们大家都是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人类总是在不断的迁徙当中,而“丝路”也恰巧是和迁徙与交流相关的。在迁徙的过程中,不同地域的文化也得到了融合和交流,人们迁徙有时是因为希望去了解别国的文化与历史,这是一种积极的迁徙,而有时却是因为背井离乡,因为迫不得已,比如像是现在逃往欧洲诸国的难民,但是不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都会有不同文化的交融,这种交融将会拓宽人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精神,最重要的是,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互相学习,因为文化本身应当是开放的,而非封闭保守的,希望艺术同样可以为我们带来开放、坦诚与和平。
往届参展艺术家代表曾成钢接受美通社提问时说:作品曾经两届入选北京双年展,作为一个艺术家和创作者倍感荣幸,对大家谈到的关于北京双年展的主题与办展的宗旨,都非常认同。作为北京双年展,最为关注的就是当代绘画和雕塑:绘画艺术的绘画性、雕塑的材料与空间,艺术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表达两个关键:精神和物质,艺术形式是物质的,艺术理念是精神的,世界美术发展到今天是非常多元而丰富的,我们从传统走到现代,从现代走到后现代,在这个形式里面,我们现在有行为艺术、环境艺术或者是观念艺术等等,而北京双年展是一直坚持它自己的一种视觉展示体系,在多元世界不断推出自主性、共同性兼顾的主题,对当代艺术有自己独特的一种视角和理解方式。人类发展到今天,我们人的记忆中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我们艺术本质的出发点是什么?往往我们会受到一些限制,所以要不停地拓展和翻新,产生很多的样式,但是不管艺术如何发展,我们的意识要严谨,继承好传统,才有我们今天的创新。北京双年展始终是坚持着这个宗旨:如何通过对传统艺术语言的拓展,让当代美术走得更加深远。
与会各国驻华使馆代表,通过本次新闻发布会充分了解了第七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举办时间、征稿要求等信息后纷纷表示新闻发布会召开得很及时,发布会的图文和视频内容详实、生动,既有对于往届的回顾又有下一届的具体要求,展览章程和表格将尽快在国内发布。
当年,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曾经受惠于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今天,将21世纪的世界文明在新的丝绸之路上汇聚,是中国梦,是世界梦,更是千年丝路的伟大召唤,也将是第七届北京双年展最值得期待的精彩呈现。
图/刘洪、邢贺扬
文/中国美协北京双年展办公室
编/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