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铁壁天风——张凭艺术回顾展”于央美美术馆隆重启幕

时间: 2016.3.30

“我要通过艺术来立身立本,来传达我的感情。别的东西都立不了身,传达不了我的思想。”

——张凭

2016年3月28日上午,“铁壁天风——张凭艺术回顾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围绕艺术家张凭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展开,梳理时代的脉络,精选艺术家不同时期的经典代表作60余件向观众呈现。

开幕式由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姚鸣京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央美中国画学院院长陈平、央美中国画学院党总支书于光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原中央美院党委副书记王宏建、李可染画院院长李庚、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田黎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创作院副院长许俊、炎黄艺术馆馆长崔晓东、 张凭先生的夫人吴瑛洲女士及张凭先生的老同学、同事陈谋、王同仁、学生吴丽珠、栗宪庭等悉数出席。

范迪安在开幕上致辞表示,本次活动是学院纪念艺术名家,弘扬艺术精神的重要展览。纵观新中国美术发展历程,张凭先生是做出贡献的艺术名家。从50年代开始学习,60年代进入创作,张凭毕生都贡献在推动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张凭先生去世后,我们认为应该对这样一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艺术名家做更有深度的研究和更大的推广,这充分体现了对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精神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对文化传统的支持。”

陈平说到,张凭先生从教四十余年,师从李可染先生,在艺术方向和学术方法上成为“李家山水”的重要传人,“张凭先生辛勤于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如今也都成为艺术界的中流砥柱和名师。张凭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我们教师的典范。”

此外,还有李可染画院院长李庚、作为学生代表的中央美院教师刘荣在开幕式上致辞。李庚对中央美院的艺术学术传统和教学传承加以赞扬,并对展览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表示感谢;刘荣回忆了张凭先生在教学上的认真严谨,还原了一位传道授业的老教授、一位辛勤耕耘的艺术家的形象。

最后致辞的为张凭先生的夫人吴瑛洲。本次展览时逢张凭先生去世一周年,遵从先生生前的遗愿,吴瑛洲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8件作品,作为美术馆的永久收藏,其中包括了先生晚年创作的经典作品《砥柱》、《欲曙》等。这批捐赠不但丰富了美术馆馆藏,也为日后学界开展更深层次有关张凭先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早期创作 《山河咏》初露锋芒

张凭早年于毕业前夕创作了一套组画《山河咏》,作品在故宫午门一经展出就让其在画坛初露锋芒,同年这套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收藏。这时期他还创作了一些具有时代性的作品: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忽报人间曾伏虎》两件作品中,艺术家将毛泽东词意融入山水画创作;在《忽报人间曾伏虎》中,烟霞满天,红旗如潮,涌向烟云变幻中时隐时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动与静的对比、真实与虚幻的照应,创造了一个英雄史诗的意境,而色、墨与胶、矾的成功运用,也为中国画创作增添了几多绚丽。

70年代,国家掀起了工业化化建设的热潮。如何将红旗渠、人造天河、龙羊峡水电站等现代工业景观与传统的笔墨语言相融合,在创作中和谐统一的呈现出来,是艺术家需要处理的时代课题。展厅展出的《红旗渠•太行银河》、《巫溪水文站》、《涟水飞渡人造天河》等作品是艺术家这个时期的探索与尝试。

进入20世纪80年代,艺术家一方面在创作题材上继续深化,1982年赴壶口写生,创作了具有民族精神气质的巨幅画作《黄河》。之后又在《黄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创作了姊妹篇《摇篮》。艺术家由写实走向抽象,通过对同一主题的反复摸索,以求更精准的把握物象背后的时代脉搏。另一方面艺术家在创作技法上也进行了全面的革新,通过《晨霜》、《龙羊峡之夜》、《千秋》、《雪夜》、《冬趣图》等作品,艺术家进一步探索色、墨与胶、明矾相结合的可能,通过技法的革新来实现创作面貌的革新。

后期变革 笔墨语言探索

进入20世纪80年代,艺术家一方面在创作题材上继续深化,1982年赴壶口写生,创作了具有民族精神气质的巨幅画作《黄河》。之后又在《黄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创作了姊妹篇《摇篮》。艺术家由写实走向抽象,通过对同一主题的反复摸索,以求更精准的把握物象背后的时代脉搏。另一方面艺术家在创作技法上也进行了全面的革新,通过《晨霜》、《龙羊峡之夜》、《千秋》、《雪夜》、《冬趣图》等作品,艺术家进一步探索色、墨与胶、明矾相结合的可能,通过技法的革新来实现创作面貌的革新。

基于早年及80年代的积累,艺术家90年代的创作出现了质的飞跃。1992年获得全国美展唯一金奖的《屹立》,作者最初受亚运会会歌“山是高昂的山”的启发,在一稿时选择以珠峰为模本,在四易其稿之后,作者抛开珠峰这一具体形象的束缚,转而创作一座大山,并吸收雪山画法中强烈的黑白对立,以突出光的感觉,巨大、突兀、雄浑的山石迎面扑向观众,使观者感受到质若铁壁、气若天风的深沉而又空灵的境界。

90年代的创作是艺术家饱偿艺术追求中的苍茫,寂寞之后,方才呈现的严谨、饱满、凝重、气势博大雄浑的艺术境界。

研讨会:众学者探讨张凭艺术创作与山水画教学

开幕式结束后,众嘉宾和学者移步美术馆贵宾厅,进行“继承与创新——张凭先生山水画教学与创作回顾”研讨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李洋、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于洋为主持,吴瑛洲、王宝康、王宏建、栗宪庭、胡博、李春海、赵力志、龚产兴、王同仁、杨会来、钟捷、杨庚新、张济平、刘可明、陈平、曹庆晖、陈谋、付以新、王超、王爱红、周玉兰、孙美兰、吴丽珠等学者出席讨论。

研讨会主要围绕张凭创作的理念成果与山水画教学展开,张凭先生去世一周年之际,研讨会有张凭先生昔日的同事、好友、学生和亲属,众人以不同身份出发,谈论昔日与张凭先生相处的点滴,此外更重要的是对张凭先生创作的作品和艺术手法进行探讨。如张凭先生于90年代创作的《磐石》、《砥柱》、《屹立》、《欲曙》、《海》等作品受到关注颇高。虽都取材于自然景观,但其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使作品的立意从现实物象中超脱出来,传递出更深的意蕴,赋予作品以“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魅力。其中《屹立》更被认为是其巅峰之作。张凭先生将全部情感注入笔端,使他笔下的山水画艺术呈现出崭新的文化属性和视觉形态。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5月3日。

文/林佳斌
图/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