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达芬奇、波提切利、利皮、丢勒等西方艺术大师留下的经典美术图式;一方面是以勾线为主的传统的中国工笔表现技法,此二者存在于不同的艺术语境当中,分别讲述着各自的艺术的故事,似乎很难会有交叉结合。2016年4月28日,在798艺术区东京画廊开幕的金沙个展“向大师致敬”上,我们看到了此二者的完好结合。此次展览是艺术家金沙在北京的首个个展,由东京画廊田畑幸人策划,共展出二十余件以工笔重彩创作的“文艺复兴”作品,藉此展示艺术家“向大师致敬”的艺术态度。
金沙,1968年出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以工整、精致的中国传统工笔画技法作为主要创作手段,热衷于西方文艺复兴和中国古典大师的作品研究。在大师们的启发与影响下,他坚持艺术创作至今。本次《向大师致敬》作品系列便是作者尝试与文艺复兴巨匠们进行的一场深度对话。对于金沙的精致创作,中国工笔画协会副会长、著名工笔画画家何家英在展览开幕式上感叹其创作在中西艺术结合上做了有效探索,并谈到中西艺术在发展本源之初都是相同的,人类初始阶段的岩画、装饰等并无二致,只是后来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才衍生出不同的艺术体系,看到金沙的创作似乎回溯印证了这一点。金沙的授业恩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胡勃在开幕式上谈到他当年求学时的勤奋,也感概他后来出国确实也开拓了新思路,这在今天的展览就能看出,同时也提示了当代工笔画创作的多种可能性。
金沙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材料与语言,将西方透视法与光影表现与中国工笔画技法结合,再现西方绘画文本的质感,并融入当代观念的艺术表现。稍加注意就能看到他将绘画中人物肉身全部抽离,只留下一个似乎仍盛放着身体的衣冠,而原本为肉身所遮挡的空间和景象浮现出来,以至于观者获得全新的视觉经验,就是目光穿越了一个本应该存在遮挡的空间而直接窥视到远处,生成耐人寻味的视知觉体验。同时通过“烟斗”和“苹果”形象的置入,营造一种类似马格利特的神秘幻境,也让马格利特的神秘主义成为金沙绘画中的叙事线索。
金沙将文艺复兴运动中重获评价的经典画作之重要特征一律撤去可谓别具用心,用艺术家特有的敏锐以及静态表现来试问近代文明的必要条件。在西方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至巅峰的文艺复兴时代,物质富裕与精神理论的衰退也一度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也映射了现代中国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呢。
在金沙看来,“向大师致敬”系列并没有所谓的东西方之分,他希望在自己的创作中能够实现没有隔阂的“对话”,就是所有的观看和交流都是没有障碍的。金沙也并不认为东西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沟壑,而自己的绘画正是想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弥合之处。就像今天东西方绘画都同样面对着资本主义思想语境的“侵袭”,在“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欲望面前,人的精神的困惑、缺失和迷失一样,之所以要“向大师致敬”,就是想找到那份曾经的谦卑和敬畏。金沙在面对当代艺术的思想困境时同样疑惑,他选择“向大师致敬”的方式反思,“如果观众能够在我的作品前停留五分钟,回想起古代大师的名作,那么我的作品就成为一种思想情境的进入方式。”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14日。
文、图/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