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3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心迹刻痕——闻立鹏油画艺术展”于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是“国家美术作品收藏与捐赠奖励项目”,也是“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
开幕式由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艺术家闻立鹏先生携夫人张同霞及家属出席,此外还有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领导、师生,闻立鹏先生的同辈艺术家和老学者们等齐聚一堂。其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著名艺术家、中央美院老教授詹建俊先生及艺术家闻立鹏先生分别发言致辞。
在展览现场,闻立鹏表示,此次展览得到了许多同仁的帮助,现场也来了那么多人,确确实实的“打动我的心啦。”,闻先生动情地说道,“我从1947年学习美术,我们这一代人是真正随着共和国成长而成长。”1931年出生的闻立鹏,于1947年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并任教油画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作为著名诗人闻一多的儿子,可以说,其油画之路即是艺术家的人生际遇与时代命运相互渗化与融合的心迹之路。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谈到,“闻立鹏先生由于其特殊的人生际遇和内心感悟,使他在创作中形成了追求崇高、悲壮与力度的美学意味,这种审美追求,正是他区别于其他画家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形成个性化语言的重要根源。”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由 “两件小事”谈起闻立鹏先生“坚定的艺术信念和不懈的艺术探索”。他首先提到了闻先生不久前带领中央美院学子出席“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的石家庄巡展,闻立鹏先生不仅在新闻发布会上、开幕式上、结束的记者采访中畅谈中国油画之路的现状与未来,还带着年轻同志们去寻访当年的华北大学,即从延安到河北到北京的革命文艺队伍走过的地方。“从石家庄到北京到中央美术学院,闻先生对中国油画创作研究和教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很多同仁对闻先生的艺术经历深感敬意。”第二为闻先生创作的《红烛颂》,“从‘红烛颂’到后来的作品,都体现了先生坚定的学术理想与高昂的精神文化。”
本次展览共展出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130余件,全面展示了闻立鹏先生的创作生涯。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闻立鹏创作精品回顾,展示闻立鹏先生油画创作生涯约27张重要代表作品及捐赠作品。第二部分集中展出闻立鹏先生的以人物为主题的各个时期的创作作品约40幅,从内容上分为“闻一多”的专题创作和革命烈士组画。第三部分集中展出闻立鹏先生风景画主题的创作约为40幅。第四部分后圆厅南墙主要展出闻立鹏各个时期的人物、风景主题的写生作品约40幅。
“69年来,我的艺术创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但也是我苦心追求艺术心血的结晶。” 闻立鹏先生于开幕式如此说道。纵观闻先生的创作精品,1962年其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创作《国际歌》,用“庄严恢宏悲烈的情调”,表达了革命先烈为了追求真理、舍身忘我的崇高精神;1967年,张志新的悲剧深深刺痛了闻立鹏的心,“那种不可名状的委屈、痛苦与精神压力”,使他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大地的女儿》成为他文革停笔十年后的第一幅创作,他用画笔歌颂先驱者的纯真、正直的人格,谴责罪恶的暴行,以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唤起观众对于真善美的良知;文革之后,闻立鹏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重新阅读父亲的作品,对于父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在于血缘之中的父子间的心灵相应,还在于闻立鹏在浩劫之后对于社会、人生的更为深入地感悟,这一切成为他创作闻一多系列作品的思想源泉——《红烛颂》的诞生既是闻立鹏对于父亲闻一多深切怀念的一种表白,也是画家在思想上对于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苦难命运的感悟与升华。
闻立鹏在风景画的创作中,同样赋予了悲壮、崇高的思想内涵,他将自然界的景色和内心的强烈情绪结合起来,将自然之境与社会现实融为一体,触景生情,创作了风景组画《一九七六年的回忆:疾风 子夜 花海》,从风景画中让观众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感染与鼓舞。源于长白山写生所创作的《秋之白华》名字则是烈士瞿秋白、杨之华在革命岁月中的自称,画家以白桦为意象,似是烈士爱情的颂歌、生命的礼赞。八十年代之后,闻立鹏的油画创作在油画艺术本体语言上开始得以明确和自觉,壮美、崇高与力度的追寻成为他油画创作的追寻,《无字碑系列》与《白石系列》是他实现美学内涵的重要体现,自然意象、人生磨砺与社会情怀相融合成就了闻立鹏油画艺术的审美品格,而所有人事沧桑、社会变革与内心的历炼都如刀刻般成为画布之中的意象。
作为2016年国家美术作品捐赠与收藏项目,闻立鹏先生将他的十余件代表作品无偿捐献给中国美术馆,成为国家艺术宝库的永久收藏。在开幕式最后,吴为山馆长向闻立鹏先生与夫人颁发了捐赠证书。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5月25日。
文/林佳斌
图/林佳斌 & 中国美术馆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