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5日下午,“艺圃寸耕——王镛书画印近作展”在太原市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书法家协会、太原市文化局举办,太原美术馆、北京杏坛美术馆承办,北京画院美术馆吴洪亮策划,展出艺术家王镛在山水画、书法、篆刻领域的系列新作、力作,综合呈现出一位学者型艺术家的艺术风范。
王镛是改革开放初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的一代学人,自幼天赋异禀的他在李可染、梁树年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悉心指导下研习传统绘画,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高远文化理想。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与朱乃正先生一起筹办中央美院的书法专业,今天中央美术学院的书法系已成为培养书法人才的学术重镇,这与当年王镛先生的统筹和引领是分不开的。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展览开幕致辞上简要概括了王镛先生在书、画、印领域坚持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相统一的艺术特点:王镛先生一方面对传统书法历史、理论和资源进行深度研究,尤其是在碑学和帖学上,更多面向中国书法的起源,使自己的书法实践建立在更宽阔的传统维度;另一方面在创作实践上大胆创新,将自己的情怀、性格以及对文艺的思想融入自己的笔端和刀下,在方寸之间刻画出新的时代风貌。在当代创作界,王镛在书法、篆刻和山水画领域都有丰厚的成果,影响跨越书、画、印“三界”,范迪安将之称为独特的“王镛现象”。
在书法上,王镛以帖学传统中的文人笔意作为自己书法的基底,并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乃至更早的上古书法世界,从甲骨文、金文、简书、摩崖乃至砖刻文字中寻找书法的上古踪迹,在与古对话中形成自己的艺术追求。在学理上,他肯定了民间书法的价值,在创造上,他在吸收借鉴民间书法的基础上,融会文人书法的精神,形成了自己的书写风格。在书法体格上,他将篆、隶相融合,遂成自家新态,又将篆隶融入行书,更有内在的新意,他的这种“以融为本”的治学方式和鲜明的实践成果在整个书坛树立起一股新的学术指向,也产生了巨大的学术魅力。
在篆刻上,王镛更是深谙“书篆同源”的道理,于上古的篆刻遗产中看到了书与篆的神通貌合,看到了笔线书写与金石镌刻本为一体的浑然形态。在方寸世界的研究中,他的篆刻从古代的石印、陶印、铜印、瓦当文等遗存中取用结体,直追古朴天然之趣,在刀法上冲切自如,率性率意,也迅速形成了独家面貌。
在山水画上,王镛追随前辈,一直遵循从写生到创造的科学方法,通过走向自然,搜集素材,酿化成作品的意境。他的山水之作以墨色为主,继承了北宋以降的大山大水传统,在整体结构上取密体山水的法则,重在表达山川苍莽、草木森繁的景象。他以书入画,将书法的线条转为山水的造型语言,在丘壑营造和树木造型上运用书写式的线条,用线条组织丘壑形象,尤其使得满幅线条纷呈,紧劲相连,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线造型的优长,同样形成了鲜明的风格面貌。
此次展览持续至5月30日
图、编/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