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讲座丨方振宁:极简艺术的系统树

时间: 2016.5.17

2016年5月13日下午两点,由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主办的名为“极简艺术的系统树”讲座在中央美术学院7号楼红椅子报告厅开讲,主讲人是方振宁先生,主持人为油画系第五工作室主任孟禄丁教授。

孟禄丁教授首先介绍了主讲人方振宁先生以及本次讲座的相关背景:“方振宁先生是1982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毕业生,从80年代就开始关注和研究抽象艺术,是当代著名艺术家、独立策展人、建筑及艺术评论家、自由撰稿人,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客座讲师。2015年,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新成立油画系第五工作室,这是中国美术院校中的第一个抽象艺术工作室,此次讲座的主要目的即是请抽象艺术研究专家方振宁老师给第五工作室的学生授课。”

在5月6日的讲座“至上主义:绘画归零”之后,这已经是方振宁老师在造型学院的第二次讲座,他沿着上一次讲座的脉络,本次讲座将对极简主义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和介绍。

讲座伊始,方振宁先生首先给大家展示了一张极简主义的系统树的图片,这是他引用了罗马的一本书籍《血缘树》中的插图为原本,将极简主义的各位重要艺术家分列其上而成。这张图片显示了方振宁先生系统梳理的极简主义的传承脉络,可让观众对极简主义的谱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极简主义的系统树上共有41位艺术家,阅读方式是从下往上,但限于时间关系,方振宁先生选择性地介绍部分艺术家。

方振宁认为,极简主义的发源地是美国。20世纪美国的抽象艺术源泉有三个:一是19世纪以德国画家弗里德里希为代表的北方浪漫主义;二是俄罗斯的构成主义尤其是以马列维奇为代表的至上主义,它们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极少主义和观念艺术的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三个源泉来自欧洲,如英国浪漫主义画家透纳、法国的杜尚。一般来说,人们只知道西欧这一源泉,但这是不全面的,方振宁先生通过自己的多年研究,才理清了上述三个源泉。

方振宁先生梳理了抽象艺术的三个源泉之后,接着进入了具体艺术家的介绍阶段。他认为,德国北方浪漫主义的代表画家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derich,1774-1840)的作品是哲学家康德和歌德的思想在绘画上的体现。弗里德里希最关心的是自然的凝视,作品具有象征性和反古典主义的特点。他的风景画具有精神性,表现自然的崇高,画中常隐含着中轴线、平行线和十字架,这些特征在后来的抽象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中不断再现。

在至上主义之后极简主义之前(1913-1960年),方振宁介绍了几位有代表性的艺术家。首先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巨匠巴内特.纽曼(Barnett Newman,1905-1970),接着是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约翰.凯奇(John Cage,1912-1992)、德国籍艺术家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1888-1976)、美国艺术家弗朗克.斯特拉(Frank Stella,1936-)、阿德.莱因哈特(Ad Reinhardt,1911-1967)。这些艺术家深受弗里德里希和马列维奇等人的影响,追求艺术的纯粹性和精神性,抛弃了绘画性,对后来的极简主义影响巨大,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方振宁先生认为极简主义是唯物主义的艺术。他引用了詹姆斯.迈耶的著作《极简主义》中的观点来定义极简主义:“‘极简主义’或‘极简艺术’通常是指20世纪60年代在纽约和洛杉矶出现的前卫风格,以卡尔.安德鲁(Carl Andre)、丹.弗莱文(Dan Flavin)、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索尔.莱维特(Sol Lewitt)与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的作品为代表,当然还有一批浅尝辄止的艺术家。极简主义以雕塑为主,倾向于单一或重复的几何形式构成。它们经工业制造,或是熟练工人按艺术家指示制作而成,抹掉了任何情感与直觉判断的痕迹,与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及先前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雕塑截然有别。”

1959-1963年,美国极简主义与俄罗斯结构主义相遇。1962年,卡米拉.格雷的著作《艺术的伟大实验:1863-1922年》出版,这本书第一次用英语梳理了俄国前卫艺术的发展,美国人得以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此后,弗莱文、莫里斯、贾德发表和创作了一系列致敬结构主义艺术家马列维奇、罗德钦科、塔特林的文章和作品,比如像马列维奇的正方形被极简主义艺术家们以绘画、雕塑、装置等各种形式不断致敬。

20世纪60年代,极简主义举办了两次重要的展览:1964年《黑、白和灰》;1966年《初级构造》,参展艺术家有卡尔.安德鲁(Carl Andre)、丹.弗莱文(Dan Flavin)、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索尔.莱维特(Sol Lewitt)与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等人。

卡尔.安德鲁(Carl Andre,1935-)受罗德钦科的影响较大。最出名的作品包括房间里的格子地板雕塑,他的作品体量不一,既有公共场所的大型装置,也有小雕塑以及装置作品。他的作品材质也丰富多样,从备受争议的砖块到各种金属、木材甚至干草。他对构成世界的各种材料深深着迷,并对表达他们乐此不疲。安德鲁崇尚纯粹的物质主义,希望揭示“木就是木,钢就是钢,铝就是铝,一捆草就是一捆草。”

丹.弗莱文(Dan Flavin,1933-1996)的主要创作材料是灯管。50年代后期,弗莱文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艺术史。他的经历比较传奇,曾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做过邮件收发员,在MOMA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做过安保。在博物馆做安保期间,他看到了劳申伯格的作品《宫女》(1955-1958年),里面用到了发光的灯泡,这对他的影响很大,他也开始采用灯泡和灯管,并把它们用成了自己作品的标志性材料。弗莱文转向利用荧光灯管进行创作后,着力于发掘颜色和空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互动下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弗莱文把光当作自己的“圣像”,用白炽灯、日光灯创作了《圣像》系列,他曾说:“有的人不把光当回事,我不是的。如我所言,光是一种简单、开放又直接的艺术。”

索尔.莱维特(Sol Lewitt,1928-2007)是丹.弗莱文的好友,他在60年代早期也用浮雕的形式进行创作,如1962年的《墙结构,黑色》,《墙结构,白色》。从60年代初开始,莱维特对系列的方式越来越感兴趣,这个方向他越走越远,变成了一种综合的系统逻辑,这在他60年代晚期的作品结构中比较明显,里面有复杂的数学计算,要比简单的现成形状与观念更进一步。在60年代后期,莱维特因为他的素描和“结构”(指雕塑)而一举成名。他在世界各博物馆和画廊举办过多次主题性个展。

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了哲学和艺术史的学位,早年求学时就偏爱巴尼特.纽曼和肯尼斯.诺兰那样的作品,它们简单、整洁,表面不加修饰,色彩鲜亮耀目。贾德写过很多艺术批评的文章。他的文章《独特的物体》标志着极简主义批评逐渐远离绘画,转到了三维物体上。

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1931年出生于堪萨斯城,现工作并生活于纽约。莫里斯不仅是艺术家,也是为新艺术辩护的旗手,他的硕士毕业论文写的是罗马尼亚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莫里斯深受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作品涉及多种媒介,有雕塑、绘画,并通过表演延伸到影像及文字中。

在这些极简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中,物质成分、结构方式的背后都不藏匿任何意义,他们排斥抽象表现主义作品中的隐喻,推崇纽曼与罗斯科的简洁与尺幅,并剔除掉他们的宏大主题。但也有一些与极简主义相关的艺术家接受了简化抽象中的表现性。

方振宁先生非常详尽地梳理了极简主义的来龙去脉,为大家呈现出一个简洁而又十分丰富的极简艺术系统树,期望能给第五工作室的同学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总之,这是一次精彩绝伦、信息量极大的学术讲座。

文/陈玉莲
编/林佳斌
图/杨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