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OCAT“关于展览的展览”:基于文献档案收集,探究90年代当代艺术的展示问题

时间: 2016.6.27

2016年6月26日,由美国国家文理院院士、著名艺术史家和策展人巫鸿先生策划的“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当代艺术展示”于北京OCAT研究中心开幕。本次展览聚焦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展览问题”,包括当代艺术展的目的、组织、条件和面对的挑战。这些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吸引了许多实验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和独立策展人的注意,促使他们投入到互相关联的活动和讨论中去。许多具有鲜明原创性的展览被构想和组织,许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作品也是为了特定的展览创意和制作的。在所有这些方面,关于展览的问题不只关系到展览本身,而是与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功能、意义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在当代艺术于21世纪初获得“正常化”以前,这些活动在90年代下半叶构成了一个“展览的瞬间”,其强度和凝聚力在世界艺术史中也不多见。

第一部分:90年代的当代艺术展示

将近20年之后的今天,当代艺术的展示已经成为中国美术中毋庸置疑的一个重要部分,数以千计的当代美术馆、画廊和其它展示场所日新月异地向国内外观众推出新的展览。但是实验性与公共性之间的磋商仍然决定着当代艺术的身份和社会意义。90年代的历史经验对于思考这些问题仍具有实际意义,这些经验也是在研究中国当代艺术中需要被重视的一个方面。

本展览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文献展,内容包括有关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材料。核心是1997年到2000初之间组织的12个当代艺术展览(其中一些被叫停或取消),其场地包括大型公共美术馆、私人美术馆、商厦、酒吧、城乡交界处空间、都市建筑地下室、古建、会展中心以及不同类型的非展示空间。

其中,12个当代艺术展览包括: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96-97、野生 1997年惊蛰 始(非展览空间 非展览形式 实验艺术活动)、生存痕迹——’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偏执/ Corruptionists、是我——九十年代艺术发展的一个侧面、后感性:异形与妄想、超市、“从中国出发”新艺术展、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展览:探索性作品、艺术大餐、家?——当代艺术提案、对伤害的迷恋:开放工作室第二次展览。

对于当代艺术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是当代艺术史书写的基础,九十年代已经成为日益消退的过往,但又并非完全成为“历史”。开幕式上,巫鸿谈及:“历史应该被重视,历史如果不被收集、保存,不被书写也就将不存在‘历史’可言。”此外,巫鸿认为此次展览也并非总结性的呈现而仅仅只是个开端,他寄希望于有更多的学者能参与到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文献收集与研究工作之中。

第二部分:取缔:关于展览的展览

第二部分“取缔:关于展览的展览”,通过“再展示”12个历史展览之一的空间和内容,反思90年代实验性展览的组织者、艺术家和观众的互动。参展:宋冬、吴文光、冷林。此次展览通过再现(re-present)“是我!”的空间关系,即展厅内部(展览、概念、作品)与展场外部(环境、审查、观众)的互动, 这个展览意在重新发现并讨论九十年代的实验性艺术展览所面临的挑战。而这个空间与内容的“再现”也就成为了当前这个展览的核心组成部分。

新闻发布会上,巫鸿、宋冬、吴文光、冷林也就“取缔:关于展览的展览”做了讨论。九十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所面临着的社会时期,使得艺术家、策展人与展览机制间的关系在不断的磨合、博弈与协调。90年代末,由冷林策划的 “是我!——九十年代艺术发展的一个侧面”原定1998年11月21日至24日于北京太庙大殿举办,而展览在开幕当天被叫停。 除了内部的参与者(组织者、策划人与艺术家), 展览从未被真正观看,但却以另外一种形式被“外部地”(externally)参与及介入。这在冷林看来实际上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如何“被接受”与“正常化”的过程。

纪录片导演吴文光作为出席开幕却未能进入到展厅内部的观众之一,用随身携带的手持录像机记录下了当天“作品都在里面,人都在外面”的始末。这句影片中的对白也正是“关于展览的展览”的基本概念所在。吴文光谈及,九十年代的当代艺术更多的呈现“反抗”的状态,艺术展览向外扩张的势头与欲望更盛。而相较于今天被资本格式化的艺术,这一时期的艺术则呈现的更为生动。宋冬的影像作品《父子•太庙》被还原投影在OCAT展厅的三根立柱上,与当初在太庙的展览场景形成呼应。谈及九十年代的创作环境,宋冬坦言也正是在当时较为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反而激发了艺术家的创造性与热情。

展览相关信息

策展人:巫鸿
第一部分:90年代的当代艺术展示
参展:12个实验艺术展览的策展人和艺术家
第二部分:取缔:关于展览的展览
参展:宋冬、吴文光、冷林
展期:2016年6月26日-10月30日
地点:OCAT研究中心(北京朝阳区金蝉西路地铁7号线欢乐谷景区站B出口向北100米)
支持:北京世纪华侨城实业有限公司

学术活动:
2016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
空间的美术史
主讲人:巫鸿
第一讲:空间与图像   6月20日  下午4点至7点
第二讲:空间与物  6月21日  下午4点至7点
第三讲:空间与整体美术 6月22日  下午4点至7点
地点: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文化大厦20层(人民大学东门以北)

巫鸿研讨班第三期:艺术史与视觉考古
发言学者:宁强、李清泉、孔令伟、唐宏峰
嘉宾:巫鸿
时间:6月23日 上午10点至下午5点
地点: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文化大厦20层(人民大学东门以北)

关于巫鸿

巫鸿是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 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和策展人。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他是许多国际委员会的成员,包括美国古根汉姆美术馆亚洲艺术参议会委员、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馆群(OCAT)学术委员会主席和余德耀美术馆学术委员会主席。巫鸿的研究和策展涉及古代和当代两方面。在当代美术领域中,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策划了大量展览,包括多个艺术家的个展、主体性群展和双年/三年展。除了为这些展览所编辑的图录以外,他撰写了多部具有影响的有关当艺术的著作,包括《作品与现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2005)、《走自己的路: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家》(2008)、《中国当代艺术:基本文献》(2010, 英文)和《中国当代艺术:一个历史叙事》(2014,英文)。

关于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OCAT Institute)是OCAT(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在北京设立的非盈利性、独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是OCAT馆群的有机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图书文献和展览交流为主要功能,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艺术和自上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主义的视觉艺术实践,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展览、艺术思潮、艺术机构、艺术著述及其它艺术生态,它还兼顾与这一研究相关的图书馆、档案库的建设和海外学术交流,它还是OCAT馆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

文、编/余娅
图/余娅、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