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HA学术讲座丨尹吉男:中国古画中的隐秘主题与“知识生成”方法
2016年9月18日,正值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召开的第3天,当日晚上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座无虚席。晚8:45,在继W.T.J米歇尔教授对西方图像的精彩讨论之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先生就中国艺术问题为大家带来了《中国古画中的隐秘主题与“知识生成”方法 从几幅“雅集图”谈起》的讲座。讲座现场国内外著名艺术史学者云集,可谓是艺术史圈的一次盛大的文人“雅集”。
尹吉男先生是著名艺术史学者,当代艺术评论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他在考古、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方面均有所成就,他的代表作有《独自叩门》、《后娘主义》等。此次讲座,他将围绕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重要的一类图像——雅集图以及隐秘在雅集之后的故事展开。
讲座一开始,尹吉男先是向观众展示了一张的图像,用以说明图像的自我预设问题。这张图像将普桑代表作《阿卡迪亚也有我》中在墓地旁的四个人物替换四位中国古代文人。尹吉男说道:“实际上,我们在理解中国画的时候,受到了画面很大的预设的影响。有中国文人出现的地方,就有诗意。按这种说法,这张有中国古代文人出现的图像应该命名为《阿尔卡地亚雅集图》或《墓地雅集图》。”
众所周知,阿尔卡地亚是希腊传说中的幸福之地,哪怕如此,中国古代文人仍然不会在墓地聚会,也不会有女诗人参加。在男性图画中,女性通常以婢女、侍女的形象出现,更不可能出现像《草地上的午餐》一样出现裸女。因此,尹先生认为,西方的艺术理论对中国艺术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影响,但并不全部适用,最明显的就是书法艺术,当然也包括今天要分析的1437年的《杏园雅集图》。
尹吉男提到:“雅集图在含义上的自我预设很明显。尽管中国的雅集环境多元,但一定是优雅的,参加者是文官和地方精英,既不是帝王,也不是平民。”很多人把《听琴图》纳入雅集图的类别之中,尹先生认为这是不恰当的,因为其中出现了皇帝的形象,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亦然。尹吉男补充说,“喝酒的场面也在雅集图中很少出现,因为醉酒的场面也是不雅的。但画家通常以酒具来暗示喝酒的行为,例如觞。”
接着,尹吉男先生就雅集图预设固定这件事,向大家抛出了两个问题:中国的雅集图的预设是如何被固化的?雅集图如何生产?尹先生解释道:“雅集图的生产有三种模式,一是画家直接参与到雅集中,并且记录雅集场景,这类的雅集图真实度很高;二是画家与雅集参与者相互熟悉,参与者委托作画,用以记录,这类雅集图想象成分较多,可信度也较低;第三种是画家与雅集参与者无关,甚至属于不同的时空或地点,这种雅集图其中想象的成分很高。”而《杏园雅集图》属于第三者。那么,是不是代表着我们无法得知此画的真正含义,既无法跳脱雅集图的预设呢?
“《杏园雅集图》这张画诞生于1437年,但从诞生那年起,至1450年,却未被人谈起,人们甚至怀疑杏园雅集这件事是否真实存在。直至1451年,出现了第一首杏园雅集诗,这首诗证明了杏园雅集事件存在的真实性。但参与雅集者的诗集中均对此画、此事无记载,并且到了1477年,与画作创作年份时隔四十年,此图才公诸于众。1496年,李东阳才再次提到了杏园雅集图。”尹先生认为,《杏园雅集图》公开过程的曲折,证明了杏园雅集是个秘密事件,因此,图像和故事背景都被秘密隐藏。那么,是否有可能存在我们无法从诗文本身看到的东西,成为了此画的主题?
讲座进行到了最关键的部分,尹吉男向大家介绍了他研究《杏园雅集图》的方法、过程以及结果。尹吉男说到,他对参加此次杏园雅集的人都做了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人都是江西人,实际上,杏园雅集是个江西老乡会,且大部分人都是吉安人。“其中有一点值得注意,他们的集会地点却在福建。”尹先生谈到,“这些人(杏园雅集参与者)拥有很鲜明的江西文官特点。参加雅集的主要人物是杨士奇,杨士奇一生中的两次雅集活动,都在外乡人的家乡里进行。”
尹吉男讲述道:“从画面的形式分析上,此画(《杏园雅集图》)从概念上应该是模仿《西园雅集图》,但人数与《西园雅集图》不一。但《杏园雅集图》其中有句诗提到“香山”,这令人联想到《香山九老图》。”调查之后,尹吉男发现杏园雅集的集会里,其中有三人见过《香山九老图》,分别是杨荣,王直,李时勉。尹先生认为,理解这三人是如何理解《香山九老图》,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杏园雅集图》的真正意涵。
可惜的是,尹先生对着三人理解《香山九老图》的研究并无收获。但他偶然发现杨士奇的好友梁潜,他俩既是同僚,也是姻亲关系,或许了解梁潜,就能了解杨士奇。尹吉男说:“梁潜对《香山九老图》写了一个很全面的题跋,讲述了明代人如何理解香山九老图:‘藩镇跋扈,阉竖弄威,缙绅为之斥逐’,这句题跋既解读历史上唐代的甘露之变,又纪实了永乐十二年,朱棣听取大太监对文官的诬告,导致两位文官入狱十年的历史事件。且那坐牢的文官中,有一人参与了此次的杏园雅集。由此我们发现,从他(梁潜)开始,已经撇开了对‘雅集图’的预设,有了新的解读。”
历史的事实是,太监王镇在1436年开始在政坛上发力,左右朝纲。1437年,明朝已经开始了文官和宦官的冲突,导致了朝廷第一文官杨士奇三天不上朝。此事被太皇太后得知,太皇太后命卫兵把王镇拿下。此时的文官处于极为矛盾的状态:他们既希望王镇被杀,也不希望其被杀。希望王镇被杀,是因为他们解决了宦官干扰问题,不希望王镇被杀,是因为杀了王镇,所有的文官在小皇帝长大之后将成为皇帝的仇人,因为小皇帝十分尊爱这位有学识有能力的大太监。因此,尹吉男说道:“他们在如此窘迫、矛盾的境况下,组织了一次“秘密聚会”,讨论对付太监的对策。这也暗含了一个和《香山九老图》一个相同的历史模式。”
讲座的最后,尹吉男认为,如果西方的、旧的理论方法无法解决中国艺术史的问题,那么不妨采用新的方法,而不再是简单地对中国艺术进行风格分析,或是阐释主题预设。同时,他诙谐地说到,他也担心在此演讲之后,“泛隐蔽的主题”开始流行,任何一副中国画都被认为隐含着秘密的主题,则这将变成另一种“预设”。尹吉男最后说道:“但我相信,艺术史的研究不会如此笨拙。”新的研究方法一定能不断地解决中国的艺术史问题。
文/钟钰炜
编/林佳斌
图/杨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