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2日上午10点,“观看之道”王逊美术史论坛暨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博士后论坛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报告厅举办。
王逊美术史论坛是中央美术学院多位青年学者借纪念王逊先生百年诞辰的契机,以“艺文志论坛”系列讲座活动为基础,提出创办的纯公益学术平台;博士后论坛是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开办的第一届学术论坛。本次论坛以“观看之道”为主题,分为六个板块,期望以开放的态度和自由的讨论推动对“观看”这一美术史研究上的关键问题的讨论。
第三板块论坛为:“观看与权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陈捷为本场论坛主席,发表主题演讲的学者有中央美术学院王磊、四川大学王煜、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翀、赣南师范大学魏志龙。
王磊(中央美术学院):
本文主要关心西汉至魏晋时期器物装饰中的神山图像,旨在思考这些视觉对象所反映的特殊观念和丰富联想。有关器物图像的一类重要问题围绕着主体的观看3,广义的观看可区分为观察(watch/observe)、浏览(browse/scan)和目睹(see)等多种行为方式。战国以来,关于器物和眼睛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些富于启发性的论述,荀子认为装饰华丽的器物和服饰可以“养目”,司马迁认为制作精美图案的初衷是“目好五色”。从这些文献出发,一些器物的尺度和语境虽然不便于欣赏图像,但是却提醒我们从更加多元的角度重新理解观看。
(论文《虚设的视角——汉晋时期的神山图像与视觉想象》节选)
王煜(四川大学):
汉墓中大量出现的列女图像应该是当时社会上颇为流行的列女图像的一种映射,除了其本身性质所带有的道德戒鉴功能外,还掩盖着另一种人之常情的对女性审美的观看功能。汉墓中还有一类以往不曾注意到的列女图像,即以“淫夫妒妇”为“反面教材”的图像。其在汉墓尚有不少的出现,映射出当时社会上对此种图像的使用。而此种图像在社会一般意识中的观看功能则不如前一类含蓄和潜在,其更多是以戒鉴为幌子,而满足人们的声色之娱。汉晋时期的女性图像虽然基本以列女图像为主,但其中也暗含有对女性审美甚至情欲的功能。
(论文《“好德”与“好色”——汉代列女图像的两种观看功能》摘要)
张翀(中国社会科学院):
早期中国,特别是夏商周三代,进入到礼器系统的器具——特别是铜器——会由一个从单一工艺品到公共场所的使用及观看的过程,进而能与墓葬发生空间关系。然而美术史研究铜器可能要存在着误读青铜器的危险,即我们从来都没有将其放回原来的情景之中。青铜器只是人们摩挲把玩的古物,不再具有当时应有的意义。青铜器的图像也失去了“观看”的意味。但上世纪之初宝鸡斗鸡台出土的铜禁却能相对直接且全面地解释铜器群的观看意义。
青铜器学者常用的一个词汇是“陈列”,这个词虽然比较客观,却也不幸地让人忽视了青铜器的“观看”之道。美术虽注重“观看”的意味,却仍需先要对“观看”的前提进行讨论,例如观者的身份、观看的方式乃至观看的尺度及方向性等,尤其是对于青铜器如此复杂性的器物,其“观看之道”需要再检讨,特别是从中析理出当时“观看”铜器的视觉心理。后者更涉及了图像文化对社会需求及影响,特别是观看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既能在个人层面,也包涵了社会层面。
(论文《铜观之道》摘要)
魏志龙(赣南师范大学):
“八景”文化在中国古典自然审美中颇为普遍,本文希望从地景研究的角度,分析赣州地区方志、族谱等文献资料中相关记载,指出文人运用多种文化权力将土地山水转化为怡人的“八景”,以满足身份认同、儒家教化等目的。同时,乡土社会中还存在大量“村八景”、“宗族八景”,表现了不同共同体对土地的争夺。作为文化表征的地景为上述行为提供了一种可能且精妙的途径:建构地景、建构认同,同时建构身份。
(论文《看山不是山:从赣南“八景”谈地景与权力》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