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再现的诗学:姜吉安个展“应物会影”启幕

时间: 2016.10.17

当图像制造越来越容易的时候,图像的再现是否存在着其他可能?2016年10月16日,“应物会影”姜吉安个展于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开幕,本次展览围绕三个系列展开:“两居室”系列、“绢”系列和“茶”系列,借此,艺术家姜吉安由“现成品绘画”概念出发,集中探讨绘画的“再现”问题。

南齐谢赫于《画品》中提出绘画六法,成为中国绘画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应物象形”为其中第三法,旨在陈述一种造型观——画家通过对物象的观察,描绘并反映出物象的状态。本次展览主题“应物会影”来源于此处,却又与之不同。本次展览策展人鲍栋如此解释:展览所强调的是姜吉安对事物与其再现之间,或者说,对“物”与“影”之间关系的把握——“物”并不是“影”的依据,“影”也不是“物”的替代,人们以为看到的是真实,却只是遇到了影子——我们可以“应物”(correspond to object),却只能“会影”(encounter with shadow)。

姜吉安在2007年至2009年间完成的装置作品“两居室”系列中,用一种明暗素描的方式把绘画的光影法覆盖到了一套两居室的空间和所有的物品上,将绘画中的视错觉再现,把“现实”同化,而有意为之的错乱光影关系又在不断地使观者怀疑这个被再现化了的“现实”。

“与传统的图像绘画不同,不管是茶叶还是绢,我的作品中都保留了这些现成品本身的物理性质,它们拥有味道和触感。”在姜吉安看来,绘画的存在是图像无法替代的。“茶系列”和“绢系列”是姜吉安对于其提出的“现成品绘画”概念的直接阐释,把我们带入了一种媒材、图像与物品的互衍关系里。艺术家将煮过的茶叶或烧制过的绢磨成颜料,再将这些生成的元素重新返回于绢本之上,所剩的残渣也被制作成与画面相应的磨具挂于边上。在这里,茶依旧是茶,绢来源于绢,同源物质换了另一种形态,就像一场尘归尘,土归土的轮回。策展人鲍栋将其比为“诗学中的回文体”,在“绢”系列的取名中也能看到艺术家的别具匠心:“寒木雪路雪木寒”、“落花零处零花落”、“立影孤单孤影立”、“梅开半树半开梅”……这些绢本的名字也是回文体句子。

在姜吉安近期作品中,这种“再现的诗学”则引入了更为丰富的“词汇”,鹤迹、树影、虫形这些传统中国画题材的形象以剪影方式被描绘在一张被描绘出的起伏不平的绢面上,这些剪影同时也被用来形成绢面上下重叠的视错觉,它们既是传统图像,也是画中物形,亦是再现手法。如《寒木雪路雪木寒》,画面中的象征着“鸟迹”的脚印,落在了未曾染色的绢本上形成雪地的感觉,同时利用视觉的错层关系,使得底部仿佛像另一层画,将不同的影子显示出来。策展人鲍栋在接受中央美院艺讯网记者采访之时谈及此作:“姜吉安在这里把‘再现’分成非常复杂、非常微妙的层次,同时在内部又极为巧妙地贯通起来,构成一种回文性的关系。”

姜吉安的艺术可以概述为在再现中(representation)思辨再现系统本身,把再现的方式作为再现的内容再现出来。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他的艺术实践不断延展至今,但在每一个阶段都是把“再现”问题举隅于特定的例子中,在直观体验中生成出思辨维度。因此,他的艺术是一种感官内省的、思想自指的艺术,是把“现实”理解为一种既定秩序,因而把只把“现实”视为一种待定状态的艺术。“这不是新水墨,不是新工笔,就是当代,就是绘画。”策展人鲍栋如此评价。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4日。

文/林佳斌
图/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