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视觉艺术家艾莉森•诺尔斯以装置、行为、声音艺术创作知名。这位八十三岁高龄的传奇女艺术家在2016年10月18日晚18:30,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为观众进行现场行为艺术表演,并与观众互动。
艾莉森是激浪派艺术运动先驱,她在1950年代师从阿道夫•戈特利布(Adolph Gottlieb)及弗朗茨•克莱恩(Franz Kline)等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学习绘画;50年代末,师从约翰•凯奇(John Cage);60年代末,她曾与杜尚密切合作,重新创作了他早期的光学艺术作品《放飞的心》(Coeurs Volants)。艾莉森•诺尔斯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沃克艺术中心等权威艺术机构展出她的作品,2011年,诺尔斯在白宫举办的“美国诗人庆典”活动中为奥巴马总统和第一夫人米歇尔表演了《你的选择之鞋》等作品。此次行为艺术表演是艾莉森第一次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表演。
本次活动的主持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教授。活动开始之前,王春辰首先对艾莉森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且解释了Perform Art在中国语境中的意思。中国人常把Perform Art作两种解释,一是与表演相关的,诸如戏剧、舞蹈等“表演艺术”,另一种则是通常所说的“行为艺术”。
活动一开始,艾莉森在大屏幕上播放幻灯片和录像,回放她创作的《船书》(The Boat Book)、《手指书》(The Finger Book)、《豆子书》(The Book of Bean)、《灰尘之屋》(The House of Dust)、《大书》(The Big Book)等作品,并且播放她曾于1991年在慕尼黑发表的关于“跨境”(transvironments)的演讲。
在影像播放的过程中,艾莉森和她的搭档乔舒亚•塞尔曼(Joshua Selman)开始现场表演他们的行为艺术作品——“菲律宾海域的鱼”。这件声音作品目前属于艾莉森最新创作的跨境作品《船书》的一部分,该作品曾在卡内基美术馆展出。
艾莉森和塞尔曼在表演中,除了缓慢僵直的身体移动,涉及肢体的语言较少,但是充斥着各种不同“乐器”(大豆、玩具、牛皮纸、硬币、瓷器等)发出的声音,并且涉及讲演。以下为她的讲演内容:
“菲律宾海域的鱼
远洋区是指距海面三英里深处的鱼类生活的地方。
由于在海洋处远离陆地,除有足够强烈的洋流经过把鱼类冲刺海边,平时几乎见不到它们的身影。
我们用拖网捕到的鱼其骨头有一处真空的地方的地方,而且十分脆弱,靠腮呼吸,身上的斑点会发磷光。
通常它们的声波发送系统聚集在头部,骨骼柔软多孔,皮肤十分脆弱。
它们身上有能适应黑暗和深度的器官。
Scup(变色窄牙鲷),也叫棘鬣鱼或印度鲷(尖口鲷),是Scuppang的缩写,来源于其纳拉干西特语名字Mishcouppangog。
人们把弗吉尼亚海岸的鲷鱼称作Fairmaid,但其实Fairmaid指的不是这一种类,而是水手选择的兔牙鲷(Lagodon)。
Fairamad一词是指查尔斯•维吉尼亚角的鱼的种类。在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一般的变色窄牙鲷,棘鬣鱼的幼鱼或兔牙鲷都叫Fairmaid。
舍普夫称兔牙鲷为咸水鲷,迪凯称其为菱体印度鲷,而在切萨皮克湾,则直接称之为Fairmaid。
它也被叫做针鱼
松鼠鱼
黄尾鱼和施莱弗鱼,
属Amidac科的鱼类呈红色和先天的亮粉色。
雄性鱼把还是受精卵的幼鱼含在嘴里,卵细胞紧紧地挤里在一起,
这种时节在珊瑚上会出现大量下巴明显鼓起的的雄性鱼,总是把自己保护得很好。
八月十九日,一个晴好的星期天早上,信天翁号汽船离开安角(AnnCape),
海员们将托撒网到一百六十英尺的深处,随后拉回甲板的拖网沉甸甸的,装着两只从未见过的生物:
巨大灵活的身体在甲板上四处活动,湿漉漉的,呈鲜艳的红色。
看上去它经不住风吹日晒,我们看了一眼就知道这是新物种,海岸上的科学界还未曾知道它的存在。
它既不像我们海岸的物种也不像能在印度洋或者中国的海里能找到的种类,而是一种在深海居住的新物种。
身体两侧是灰银色,鱼鳞或磷片印痕的细节边缘呈深红色,鱼鲷的薄膜呈砖红色,红色骨头上有窄的线条,支撑着带有宽有闪光带的鲷盖条。喉部带磷光的斑点五颜六色,深棕色的边缘有一个暗紫红色的斑点。
根据1828年4月,在好望角附近的塔布尔湾,渔民捕捉鲸鲨Rhinodon。这些生物被捕获后很快就认定为新属类的巨型皮齿鱼。这种动物最有趣的一点在于其不同寻常的身体结构——它有着巨大的身体,靠海面上的微生物生存。
Rhinondon鲸鲨能长到60英尺长,在活着的动物中体型是最庞大的,它的后背和身体两侧是绿灰色,上面有六便士到半便士硬币大小的斑点,肚子呈淡灰色,白色和朱红色,他们的皮以十六英镑的价格卖到巴黎。
Oseko先生告诉我现在已经不值那么多钱了,那是在1883年2月的一天,我们出海捕大鲨鱼,正值多巴哥岛链一片风平浪静。
我们看见两条很大的鲨鱼,于是派出了两艘当地的船和两艘维托,匹萨尼的船。
大一点的那条很大的鲨鱼腹部受了伤,开始剧烈扭动身体。船上的人们惊动了两条鲨鱼,突然人们以稳健的速度将鲨鱼抓住,最后所有的船只排列到一起开始拖着这两条鲨鱼。
坐在这么一艘拖着个庞然大物的的船上感觉怪怪的。
即便有九艘船我们也没办法把鲸鲨拖到维托•匹萨尼的甲板上。
我们只能在一处沙滩登陆,让这个庞然大物搁浅到第二天晚上。
我们切开它的肋骨、肌肉,切到腹部,发现三个切口或者说三个槽,呈现出互不相同的隙缝。
这条鲨鱼从头到尾全长8.9米。
村里最长寿的老人以前见过一条比这小一点的。
……”
艾莉森•诺尔森
翻译:袁秋
校对:陈韵雅
表演结束之后,是观众与艾莉森、塞尔曼的互动环节。艾莉森谈到了她创作《船书》的原因,是因为她曾经做过研究调查,阅读了很多关于鱼的书,并且她的哥哥是一个渔民,因此,她很想创作一个关于鱼的作品。艾莉森认为,人类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水中,因为在水中,我们被空气支撑,被水和其他鱼类托起。塞尔曼对《船书》的创作补充道:“艾莉森刚刚朗读的关于鱼的台词是作品中的一部分,后来,这部分被发展为一个有声音的装置作品——《船书》,这个作品大约在2014年完成。”
中国著名的行为艺术家肖鲁在谈及行为艺术时说到,中国80年代的行为艺术受到了社会的不理解和艰难的遭遇,今天,行为艺术能够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这样的平台上出现,实属不易。而艾莉森的行为艺术不管在30年代的美国遭到如何际遇,如今的艾莉森认为自己的创作领域“更多元化,尤其是与塞尔曼在音乐方面的合作。”
艾莉森在被问及创作领域多元,灵感源于何处时,说道:“受到约翰•凯奇的影响,我转变了我的艺术观念,比如一个形象,如果带有声音会发生什么变化,也开始考虑一些之前不被艺术接受的元素,如触觉、声音等。这给我打开了一个新天地,这个天地不受画廊的影响和控制。”
活动的最后,塞尔曼说到,行为艺术对于现场观众而言,现场感受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他们和艺术的连接点。正如他所言,要了解和读懂行为艺术,需要我们更多的现场体验和感受。
文/钟钰炜
图/杨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