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美术学院刘礼宾副教授策划的大型当代艺术展“图像池”于2016年10月22日-11月23日在今格艺术中心举办。展览聚焦图像泛滥时代,艺术家对于图像的处理方法及其思考理路。摄影术发明至今,艺术创作主体广泛开始与“图像”的对话,“图像”作为重要的借鉴对象,对其进行多维度的处理成为很多艺术家的创作方法。从2015年“破图集”到2016年“图像池”,策展人刘礼宾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与梳理,将“图像”本身作为一种学术思考,并通过展览呈现,这亦成为其重要的策展思路之一。
作为年度最重要的学术展览,此次展览体量较大,今格艺术中心自开馆以来第一次启用四层展馆空间来呈现。展览涵盖装置、绘画、影像等多种形式,26位艺术家的作品共计200多件,其中包括多个名家的最新力作,呈现了多面向的当代艺术景观。刘礼宾多次强调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尽可能拿到品质最好的作品,这是策展人比拼眼力的基础。他将作品分为“文心”、“守物”、“对影”这三个没有逻辑关系的序列,源自其经验和观察:
“文心”主要讨论基于传统文脉而形成的创作方法,这些艺术家都处在某种变化的节点:150年来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中的现实和传统因素充分碰撞、融合、沉淀,形成新的杂糅体。在这种产生新文人的土壤中,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皆面临着一种转向。“守物”则将目光投射到近年来大热的绘画“物质性”问题。通过多年对描绘的对象、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浸润,中国当代艺术家对“物性”的体悟以及激活“物性”的方式愈来愈深刻。这一板块也寄托了策展人的期望,不同于意大利的贫困艺术和日本的物派,他希望探讨出一条中国艺术家自己的路。“对影”针对这些年来出现的“图像绘画”及其产生的某种悖论——艺术家和图像的关系是什么?诚然图像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更多艺术家还处在简单照搬和利用的层面。作为创作者,如何跨越表层,利用技法激活图像,用智慧生成新的艺术语言,值得深虑。
何为“图像池”?池中有水吗?
展览题目“图像池”,策展人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概念,仿佛能看到一个漂浮着各式艺术图景的大水洼。那么,何为“图像池”?池中有水吗?在开幕日上午,刘礼宾、吴洪亮、西川、吴琼、唐克扬及艺术家代表进行了一场小型研讨活动。与会嘉宾按自己的意会,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多角度的想象和分析。
“图像池”的核心词在“池”,使用这一字的灵光乍现来自策展人对现实世界的观望态度,纵观整个社会,大都还处在一种浮躁的状态,像一锅沸腾的水,常常串腾出一些泡沫。唐克扬对“图像池”的“池”字印象深刻。他认为“池”的英文翻译Pool也对应得十分巧妙,图像池既是三维又是二维,之间有一个浅浅的关系,图像浮在池子表面,看上去是二维的画,但沉在最下面的或许又有三维的深度,深浅不一。这三个字很好地概括了多样的当代艺术局面。西川兴趣点则在池中是否有水,在得到肯定答案后,他就“池中水为何物”侃侃而谈。在今天,一个艺术家的成型定会受到时代、教育、师友、艺术史以及整个艺术生态氛围的影响,这些全是池中水。“图像池”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其背后包括这个时代艺术家的心理状态、身份认同感,以及促成这种状态和认同感的展览方式、艺术史书写方式。
用“图像”进行图像学术的思考
利用图像阐释绘画中的现象学本质,在艺术史研究领域不算陌生。“图像学”作为一种艺术史中研究方法,由19世纪欧洲艺术史研究领域的图像志研究发展而来。从图像的层面出发,研究绘画中的主题、内容及题材背后延伸出来的深层寓意。与传统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背道而驰,它不关心作品的表现形式以及艺术风格,而直指图像审美核心,对艺术创作母题所表现出来的象征及隐喻进行文化的、开放的、没有学科壁垒的综合分析。
在不断突破界限与追求创新的当代艺术氛围中,将图像本身作为一种学术思考,通过展览呈现出来,预示着某种“回归”。在所有的界限不断被清理之后,艺术家逐渐陷入某种迷惑,接下来艺术该做什么?他们正在做什么?在这个层面,本次展览提供了一种解析思路。吴琼特别提到此次展览所反映出来的两种迹象,一是“去图像化”的趋向——古典绘画以来所强调的“视觉性”正在隐退,创作主体与物质间的“绘画性”则愈加突出。“视觉性”决定了图像与观众之间的内在联系,一幅画面主题或情感,皆能引发观众的参与及想象。而当下的绘画越来越忽略“视觉”,创作越来越成为一个身体的活动,更关注身体与物质、材料之间的接触。而另一方面,从很多70后艺术家身上又能看出“再图像化”的痕迹,这不是一种对传统的简单返回,而是将绘画作为一个手艺,纯粹的技艺本身成为展示的对象,在近几年水墨的形态中此种倾向尤其突出。
“池中有像?以图为证?”——梳理即反思
利用策展的方式回到对美术史的研究以及对当代艺术状态的观察,是近年来刘礼宾策划展览的主要方式。将对作品的梳理纳入其研究与策展大框架之下,展览便成为其论据,作品亦成为文献。但是这样的梳理,对于刘礼宾而言,既是解释、分析和肯定,也是怀疑、思考和反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和谐号两头开”。
池子开放前,刘礼宾反复说到一句顺口溜“池中有像?以图为证?”,两个问号是其对“以图证史”状态的怀疑,更意在拷问观者及同行。在图像弥散与漂浮的世界,映照与被映照,浮动与下沉,虚实难辨。从“破图集”到“图像池”,在中国艺术的当下情境中,回到对图像本身的讨论会引发何种回应?对于“图像性”的挖掘和理解能深入到何种程度?策展人刘礼宾提供一种观看和研究思路的同时,更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可供探讨的空间。
文/朱莉
图/今格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