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图像•画意:工笔画在图像时代下的新发展

时间: 2016.11.13

当代工笔画更多的“由技进道”,由“匠气”转向“文心”的追求,这使得中国当代工笔画虽然在画面表现技术上日益精致,但其价值理想却日益指向传统文人画所强调的心象与意境,并且在现代生活的整体情境中获得了一种与当代艺术相通的当代气息,散发出对个体生命的反思与觉悟。

——殷双喜

2016年11月11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工笔画学会主办,北京颂雅风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承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策划的“图像•画意:当代工笔画学术邀请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中央美术学院工笔画教授胡勃及其二十位学生近年创作的100多幅工笔画新作及工笔画教学文献。此次展览既是胡勃教授教学成果和教学理念的展示,同时也在当代图像时代下中国工笔画新发展的一次讨论,可以看到工笔画的发展近况。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刘大为,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萧玉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陈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等嘉宾出席展览开幕式。

“工笔画”作为一个美术概念被提出来是在清乾隆时期,当代用以对抗文人绘画的写意表达,但作为一种创作技法可谓历史悠久,是中国画最早的创作手法之一,并在唐、宋时代达到高峰,在人物、山水、花鸟方面都产生了杰出的画家和画作。在中国绘画史上,工笔画创作不仅多表现在宫廷绘画和职业画家领域,也表现在寺庙石窟壁画创作。随着文人绘画的兴盛和崛起,以及中国绘画写意美学的追求,工笔画创作逐渐衰落,甚至到二十世纪中期工笔重彩人物画几乎濒临绝境。新中国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工笔艺术家投身其中,使工笔画有了创造性的传承发展,中央美术学院的工笔画教学在其中功不可没,而胡勃教授在当代工笔画发展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当代画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工笔画家,也重新构建了学院的工笔画教学体系。

胡勃教授早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并留校任教,1987年——2003年,胡勃任中央美院中国画系工笔人物画室(胡勃工作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他精心研究中国工笔画史,广泛探索教学方法,严格要求,培养了一大批有些学生。作为工笔画家,胡勃教授的创作在深厚传统基础上向时代进一步推进,发展出独特的自我风格,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萧玉田认为胡勃的工笔画是“笔工而意形”的工笔画,其中“写意”性又体现在语言表现和内在美学两个层面。

“图像•画意:当代工笔画学术邀请展”以胡勃教授的创作作为一个入口,通过其二十位学生的创作勾勒出一条胡勃工笔画教学理念线索,通过窥探一个工笔如何面对当代图像的学术话题。对于展览的整体面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提出一个“地域性”话题,这对于艺术个体来说是很难突破的,那如何在“限制”当中寻找一个特点,这也成为当代工笔画创作的一个面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提出展出作品基本呈现“写实的”与“幻想的”两种画风,这其实背后对应的是艺术家受素描训练的影响程度。这也是当下工笔画整体面临的话题,作为写实的工笔有着自身的传统,同时受到来自西方的、当代图像的写实影响,在这复杂的多重维度中,工笔创作如何呼应传统,又如何面对当下?

展览策展人殷双喜教授认为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信息化、图像化的时代,这与工笔画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迥然不同,当代工笔画家面对面对的不仅仅是图像,更可以表现为图像背后不可见的东西,这在中国绘画传统里正是“画意”。殷双喜教授也观察到胡勃及其学生创作对于“画意”的理解,这不仅是传达客观对象之意,也是表现画家内心主观之意,更重要的是在写生过程中,画家与对象的交流之意。当代工笔画的叙事性也应该更多的切入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和时代意味,这也是工笔画作为一种图像生产与机器图像的区别所在。

展览持续至11月20日。

文、图/张文志

图像•画意;当代工笔画学术邀请展

展览时间:2016/11/10——2016/11/20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工笔画学会
承办:北京颂雅风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参展艺术家:胡勃、刘金贵、孙玉敏、梁文博、于文江、庄道静、王颖生、王骁勇、郭宝君、金沙、褚晓莉、梁壹茜、袁玲玲、徐华翎、张猛、沈宁、王海滨、王冠军、赵丽娜、祝铮鸣、李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