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第三届今日文献展论坛:以“金砖国家”出发探讨艺术命题

时间: 2016.12.16

2016年12月11日,由今日美术馆主办的第三届文献展论坛在其美术馆1号馆举行。其主题以“金砖国家”为出发点,探讨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艺术如何反观与体现出这种经济活力与社会巨变,以及这些变化在文化与个性生命的叙述中如何表现和发展。论坛邀请了国外内多名专家学者、艺术家与媒体人参与,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出席并作开场讲话,希望通过延展性的论坛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艺术。

论坛上半场:全球化中的“混合生长”

上午论坛主题为“混合生长”,由本次今日文献展联合策展人之一赫拉尔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主持,其表示本次论坛将要讨论与展览相关的问题,并且有关当代艺术。莫斯克拉谈到,本次展览的宗旨和目标是希望能够探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发生转型和变化的时候,到底会出现什么问题?展览有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参与进来,他们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阐释了他们在全球化的进程当中,面对社会转型期,无论在文化、在社会,还是个人的层面所体会到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和震撼。

另一位联合策展人黄笃发言,他认为此次展览涉及的问题比较广泛,所揭示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即如何在全球化和地方化碰撞和交融中理解今天的现代性?传统意义上的地缘政治不再作为他们对艺术的一个划分,所以展览并没有根据东西方关系去策划。展览中,来自不同区域的艺术家从个人出发,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息、视觉力量去传达他们对现实的判断、艺术本体的分析,以及对艺术语言的延展。在他看来,展览充分呈现了在金砖国家引领的新兴经济体下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或将来发生的一种新的凝聚的艺术潜质。

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乔纳森•哈里斯(Jonathan Harris)指出,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知识系统的迅速改善,反过来它能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全球化进程但它并不能改善全球化带来的变化。哈里斯谈到自己每次来中国都能够看到中国发生的变化,基于这种情况,他认为依靠学术不能完全了解整个世界的发展,但是艺术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可能性,这也是此次展览的重要原因。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中将其从每日全球化的过程之中脱离开来,进一步的展现一种知识,展现全球社会的变革,所以艺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理论家马诺吉•耐尔(Manoj Nair)主要就艺术如何在全球化之中展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他指出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思索分析全球化,包括从亚洲、非亚洲国家,金砖国家等等。艺术应该从全球的视角得以阐释,特别是在大都市的中心可以更好的阐释艺术,以城市为中心的艺术必须要具有一种包容性、独创性,必须和本地建立很好的联系。比如,对于一些非洲、拉丁美洲的艺术家们来说,他们需要用当地特别的元素,从自己的身份、文化认同来做艺术创作。

日本学者千叶成夫从展览名BRIC-à-brac的混沌之意出发,谈到混沌状态不仅存在于金砖四国,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术中同样有之。他认为西方美术的发展已经到了尽头并进入到无法预知下一步的混沌状态。而受到西方美术影响的后发展地区受到其触发形成美术的近代化,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衍生出各种具体的现象。随后他通过追溯本国美术发展的历史,如19世纪中叶日本对西方美术的引入、日本311大地震等事例,对混沌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中央美术学院邵亦杨教授首先谈到全球化带来的发展与挑战,认为我们应该思考全球化是什么。随后她通过对展览的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了此次展览中艺术作为批评的一种工具对全球化提出的质疑。她进一步由展览的主题《另一种选择》引申到对现代性、当代性的探讨。她从阿甘本对于当代性的说法出发,阐释了我们对于当代性的追求是艺术的积极力量,是艺术追求自由的力量,而这一力量在全球化的今天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改变现有的世界秩序。在这个情况下,艺术是非常重要的,它作为创造性的力量,在这个展览上得到了展示。

第六位发言人《当代美术家》主编俞可认为正是因为全球化,才让我们通过对上个世纪中国艺术的一种反思,看到了中国社会的问题所在。这种反思与改变,不仅仅是在艺术领域,在其他的文化领域,包括政治层面包括社会结构上都有作用。全球化不仅是对中国而言,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未必是一种必然的,或者说并不是一剂良药,但是它们仍然需要在我们不得已而为之的全球化的过程中做进一步的体验和进一步的讨论。

《中国艺术》杂志副主编徐可作本场最后的主题发言,她提及全球化当代艺术的新地带这一概念,她认为由于这一群体各地区地理位置的遥远或者区域,不可能像欧洲形成统一的一个共同体。同理,在金砖国家之间也没法像欧洲国家之间这样紧密的勾连,因此这些国家的艺术呈现出混合生长性。随后她更进一步的谈到了自己对于“混合生长”这一概念的理解和看法。

主题发言结束后,到场嘉宾就发言中提及的一些重点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黄笃从自己作为联合策展人的身份出发,谈到此次展览在艺术家的选择上的一些实例,如王国风的作品给我们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耐尔则继续就全球化谈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哈里斯则就好的艺术跟混沌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究等等。

论坛下半场:“另一种选择”——机构介入与个人实践

第二场主题论坛“另一种选择——机构介入与个人实践”由黄笃担任主持。他对上半场的讨论作了简单的回顾,并指出下半场讨论将继续围绕“混合生长”这一主题,但更重要的是展开对“机构介入与个人实践”的讨论,这一部分将邀请参展艺术家加入介绍自己的艺术创作。

随后,莫斯克拉作了本场论坛的首位发言。在他看来,全球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球的维度和框架。本土艺术和当代艺术在本土的诠释可以在全世界不断的蔓延和流通。但这需要更多的艺术实践和艺术家群体的努力。在非洲等欠发达国家有很多非正规的组织、会议和论坛都在进一步的推动艺术形式在全球的展开和沟通,他们希望本土艺术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也造成了对当代艺术定义的一种为难。他们在本地和国际空间间穿梭来相互学习。一种当代、本土艺术文化的诠释和发展,在国际的层面上进一步的展开,同时在通过全球网络紧密的交织在一起达到一种平衡,这其中一些创新和变革性的机构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英国IKON美术馆馆长乔纳森•沃特金斯(Jonathan Watkins)从策展人、美术馆馆长的身份谈他对混沌状态,以及展览作品一些很细微的理解,他认为展出的作品融合起来共同的阐释了混合生长这一主题。他特别有意思的强调到了一个问题,今天的艺术发展到这样的一个阶段,就是我们很难用好和坏,或者是有趣或者说无聊这样的词来看,可能有的时候有些作品看上去很无聊,但是很有意义,有的作品可能看上去很美,但是又隐含了另外一层含义。

第三位发言人白南准美术馆馆长徐真锡主要探讨了21世纪出现的新的革新式趋势推动了艺术的内容,而且全球资本主义还有数字化的技术是怎么样影响当代艺术的。他提到全球资本主义与当代艺术相互的影响当中观察到的现象,即艺术越来越流行了;艺术甚至开始工业化,并成为了一个行业;艺术甚至被视为一种投资工具,可以得到更多的融资和金融化,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春辰首先就本场论坛主题进行了自己的解读,他认为第二场主题“另一种选择”是对上半场“混合生长”的回应。即资本主义的跨国生产之下我们如何选择?他通过讲述央美美术馆的发展来探讨艺术机构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的变革与发展。

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从美术馆管理员的身份对本次文献展展览本身出发作了一个全面且细致的介绍。主题发言接近尾声,中国艺术家翁奋和墨西哥艺术家马科斯•拉米雷斯(Macos Remirez Erre)分别从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就自己的的艺术创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短暂的茶歇后,本场论坛最后的讨论环节在主题发言的嘉宾和比利时艺术家WIM的对话中轻松进入,主要就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文化背景进行问答。随后论坛邀请雅昌艺术网主笔裴刚和中央美术学院讲师赵炎与与会嘉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就观众提问进行了一一解答。

文/杨钟慧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