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讲座丨艺术、技艺、科学——中国书画修复理论的现代重建

时间: 2016.12.23

2016年12月20日晚18点30分,讲座“艺术、技艺、科学——中国书画修复理论的现代重建”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主讲人为中国古书画修复专家陆宗润先生,主持人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邵彦。邵彦老师首先赞扬了龙美术馆主办的展览“敏行与迪哲——宋元书画私藏特展”,为配合此次展览,龙美术馆联合全国多所艺术院校和专业机构举办以宋元书画为主题的系列学术公益讲座,很高兴中央美术学院能成为该系列讲座的第一站。陆宗润先生年轻时为上海博物馆的书画装裱师,后赴日本学习,技艺与理论兼备,在日本开展过多次工作坊,现任教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院文化遗产系的学术传统由三个部分构成:民间美术、书画装裱、美术考古和书画鉴定,这三个部分整体贯穿,和陆先生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

讲座伊始,陆宗润介绍了自己的从业经历,1972-1988年,他任职于上海博物馆,在上博期间,先后学习了中国传统的三个修复流派。1989年,陆先生东渡日本学习,在日本的公司里学了八年,之后建立汉和堂书画修复工作室,这个名字寓意中日的文化和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套新的理论。随之,陆先生解释了这个讲座的题目:“因为我们修复的对象是艺术品,艺术品有三个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而且这是一个提倡科学的社会,所以选择这三个关键词。”

陆宗润先生向大家介绍了书画修复的必要性,艺术品在传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外界的污染损伤,而艺术品的艺术形象需要以其物质材料作为客观载体,若一件艺术品的创作依托材料老化,艺术形象难免模糊,逐步变成了历史遗物,原本所承载的艺术和情感价值也将就此湮灭。书画修复的意义不应仅限于维持残损的保存现状,而应是通过对书画材质的修理和复原,挖掘艺术品潜在的艺术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其艺术寿命。

陆先生提及对他影响最大的书是布兰迪的《修复理论》,他在2005-2010年反复阅读揣摩这本书,他认为我们不能完全用西方的方法来修复中国书画。艺术品具有二元性,同时具有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存在图像面和物质面,修复行为是在思索艺术品传达给未来的含义时,在这个物理性、实质性及审美性、历史性两极性中,形成了认识这个艺术品的方法论上的瞬间。布兰迪在书中提出了现代修复行为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可逆性原则,是指用于文物保护修复的材料需要具有可逆性;二是可识别性原则,指附加于艺术品之上的保护修复材料和原有本体之间可以区分;三是最小干预原则,指在能够保护艺术品的前提下,对本体施加的操作越少越好。但是,理论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东西,布兰迪在实践中并不是完全遵循这些原则的。陆先生举了圣母像修复的例子来说明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这个雕塑缺损状况严重,头像都损毁了,如果按照布兰迪的理论,是不主张修补的,但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在书斋中做理论的时候可以做一个完美的推定,但是在实践中必须考虑艺术品的使用背景和存在价值:宗教偶像。如果不修补圣母和修女的头像,这个残缺的雕塑只能在仓库作为一个历史遗物保存,为了恢复其艺术价值,必须进行修补,因此布兰迪根据现有的画意和以往宗教圣母绘画的图像经验,重新补绘了头部。由此可见,修复者需要在实践中作出调整和妥协,而不是照搬理论。

接着,陆先生开展了对“清洗”的讨论,应当保留“历史的遗痕”还是对绘画作品进行清洗呢?首先,中国书画和西方绘画具有不同的特性,艺术品特性和审美文化的差异注定了我们要在参考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属于中国文化的特有的保护修复理论。西方绘画的附加品可以被去除,而中国书画的附加品:题跋、收藏印记、装潢等是不能去除的,它们是书画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书画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我们不应刻意去与西方修复方式接轨,科学技术可以和国际接轨,但是文化艺术却是根植于本民族土壤的。对于“修复后的作品是否还是原作”这一问题,陆先生认为中西方也是有差异的,西方油画的修复需要润颜色,可以换画布,经过几次修复后,作品最初元素的存在已经很少了,而中国书画的修复是完全可逆的,科学的,修复后还是原作,古人选择材料是很有智慧的,“纸寿千年”,纸张可以不断修补。

然后,陆先生讨论了修复材料对书画保存的影响。首先是复背纸,中国书画修复装裱用纸以宣纸为主,质地柔软有韧性,背面打蜡砑光,这点有别于背面粗糙的日本和纸,在鉴赏过程中会产生“包浆”,保护作品,柔和画面。日本造纸继承的是中国唐朝技艺,唐宋时期的装裱方式在日本也有所保留。中国绘画进入文人画阶段后,用纸、装裱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要构建全面的装裱修复理论,必须到日本学习唐宋传统,再和明清传统结合起来,新的修复理论就产生了。

“修旧如旧”也是本场讲座中陆先生重点讨论的一个话题。“修旧如旧”是在中国修复界广为流传的一个理论,陆先生认为这一观点并不全然妥当。中国修复理论在各个时期是有变化的。民国时期的书画修复标准是“天衣无缝,完整如新”,梁思成先生在修复古建筑时提出“整旧如旧”。“修旧如旧”在实践中存在困境,过于笼统包容,时间跨度过大,究竟回到哪个时期的“旧”,如何取舍流传过程中的历史遗痕都是问题。修复工作是有两个层次的,一是修理,二是复原,与此相对应,有两种修复理念,一是维持现状修复,多适用于出土文物与古籍善本,二是复原修复,多用于传世书画的修复。此外,由于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且具有多样性,应灵活采取相适应的修复方法——介于“维持现状修复”和“复原修复”两者之间的“部分复原”。因此,陆先生认为不能人为设定一个修复标准,提出“吾随物性”的理念,要挖掘“现时点上的最美”。

最后,陆先生提出二十一世纪的修复应该是以科学保护为前提,以技术为核心,引入艺术审美,在三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的综合性学科,它源自传统,面向未来,让艺术品更长远的传承。我们的要对中国传统艺术品的特性和保存与修复方法进行总结,“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文/陈玉莲
编/林佳斌
图、视频/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