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讲座丨北京大学副教授李维:德国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记忆与反思

时间: 2016.12.27

理解基弗的作品离不开艺术家创作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语境,离不开德国的神话、传说和集体记忆。2016年12月23日晚18:30,德国史专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维老师做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美术馆报告厅为美院师生和社会公众深度解读基弗作品背后的德国历史。此次讲座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主持。

李维老师认为,反思,不仅需要从态度而言,还要从记忆而言,只有在相对准确和客观的记忆上,才有相对深刻的反思。但很多的记忆是扭曲变形的,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历史面目,对于此问题,并非讲座讨论的重点。讲座围绕的是德国学者如何处理史实与记忆,以及他们的处理方法与中文语境下的西方(英、美)学者观点有何不同而展开。首先,李老师谈到的是德国对于一战的历史记忆与反思。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忆与反思

在此部分的讲座内容中,李维老师主要谈及了普鲁士军国主义、德意志特殊道路、侵略同盟、空白支票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探讨一战的德国所无法避免的话题。

在普鲁士的军国主义问题方面,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德国之所以发动了两次的世界大战,是因为他们的民族有武力的倾向,而之所以认为德国有武力倾向,是因为他们有普鲁士的血统。李维教授介绍到,德国学者普遍对此持不同的态度,即地缘决定论。他们认为,历史的德国是弱小的,被压迫的区域:自神圣罗马帝国建立而来,真正权利掌握于地方的封侯手中,直到19世纪初叶,德意志地区的政治都是一盘散沙。但在各国列强力量的拉扯下,一只强调武装的重要性的力量崛起:普鲁士。普鲁士先是统一了德国的市场,在经济统一之后,进行了对周边国家的征服,直到1871年,在法国凡尔赛宫,宣布德国的成立。

关于德意志的特殊道路问题,李维教授认为德国对于德意志的特殊道路问题有两种看法。“一种为官方看法,认为德国确实走了一条特殊道路,也就是错误的道路,应该走一条西方的道路。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任何国家的道路都是特殊的,并不存在普遍道路的存在。”

对于侵略同盟问题,德国人的看法也与西方学者的“侵略同盟”看法有极大的不同。“德国的历史书上,一直将德国描写成一个积贫积弱之后崛起的国家,崛起之后一直有强烈的危机感。因此,她先后与意大利和奥斯曼建立了防御型同盟,以抵御法国和俄罗斯的侵略,而不是进攻型同盟侵略他国。”李维老师说道:“而也因此,英法俄也逐渐建立同盟。这就是一战的原型。”

面对空白支票的问题,“德国的学者认为: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后,奥匈帝国迅速掌握证据:普林西普及其同伙的刺杀行为都有塞尔维亚的政府性支持,因此,奥匈帝国欲联合德国“惩罚”塞尔维亚。李维老师说道:“但德皇作为政治人物,他的回答是模棱两可的,并且要求不要宣传战争,给其他国家发出错误信号。”但奥匈帝国最后像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之后,欧洲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面对法俄的东西夹击,德国的战争不可避。“于是,德国启动了最后‘底线’施里芬计划,但西方把施里芬计划描述为是一项侵略计划,与当时法、俄的战争动员情况下,德国进行了最后底线的防御情况相反。”

李维老师说到,对于一战的反省和记忆,德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西线无战事》中写谈及,魏玛时期,德国并不认为有发动战争的责任,反而有冤屈成分。而直到二战后,费舍尔认为,从德国的危机、政治、经济等战争目标需要,认为德国应该对一战的战争主要负责,这在德国学界引起轰动。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忆与反思

讲座中,李维老师谈到自己在留学与研究期间对德国的观察,发现德国的民间,更别说政府,基本没有对二战士兵的纪念碑或者纪念行为,对二战的纪念,在德国是十分谨慎而敏感的。在这部分演讲中,主要涉及希特勒-外国人、国家社会主义、纳粹崛起等问题。

“谈到二战,不得不提及希特勒,对于希特勒的‘外国人’身份问题,德国和西方学者的描述不尽相同。德国人认为希特勒是奥地利人,因为他出生在奥地利,而建立统一的大德意志,把奥地利的德意志人统一进,一直是希特勒那一辈人的愿望。但西方历史学者将这一笔带过,讲希特勒煽动战争完全归功于其个人的经验和思想,但德国人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对于国家社会主义问题,“‘国家社会主义’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它应指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应该把它翻译成‘民族社会主义’。”李维老师说道:“纳粹认为,只有德意志人,才有社会主义的精神;而与之相对的肮脏的资本主义,就是犹太人。”纳粹对未来的设想,就是德意志人统一乌拉尔山以西的地域,其他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以保证血统和思想的纯正、纯洁,而这必然遭到其他民族人民的反对,本质上,这也是二战爆发的原因之一。

关于纳粹崛起问题,李维老师介绍到,西方学者认为讨论这个问题,必须从德国的历史讲起,从凡尔赛条约谈起。德国人很大程度是为了与西方的反抗,与凡尔赛条约反抗,才“扶持”希特勒上台。对于纳粹崛起的问题,西方学者与德国学者默契地保持意见的基本一致:他们认为,如果过度地谈及纳粹崛起的问题,为纳粹的崛起寻找原因和理由,那就有为纳粹漂白的嫌疑。

“回望二战这段历史,德国对其有三个层面的反思”,李维老师说:“第一层面是政府对二战的态度是坚决的否定,尤其是对于纳粹的问题,这是德国政治的高压线,这与西方世界站在一起的。第二层面是学者,大部分学者的观点与政府是一致的,但存在更为深刻的争论,包括希特勒为什么进攻苏联、消灭犹太人等问题。第三层面上,是大众层面的反思,德国向民众宣扬: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尽管德国拼尽全力,但德国还是战败了,带来的只有战争的疮痍。”也是在此基础上,二战之后的德国,慢慢接受了西方人对德国的政治改造,慢慢地融入了西方。

讲座的最后,现场观众结合时事与历史,对李维老师提出了系列具有专业水平的问题,讲座在浓厚的学术讨论氛围中结束。

文/钟钰炜
图/王育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