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从媒介技术的发展角度看,1946年应当作为新媒体技术的元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这一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严格意义上说,此后方才有了发生新媒体艺术的可能。但诚如新媒体艺术理论家列夫•马诺维奇(Lev Manovich)提出的三点主张所说:新媒体是持续存在的文化惯例和软件惯例的混合;新媒体是一种伴随着每一个新的现代媒体和通信技术早期阶段的美学;新媒体是现代主义先锋派的编码,新媒体就是元媒体。由此可见,新媒体作为一种美学价值,实际上已经先于新媒体技术的产生而暗含于社会文化惯例和现代主义先锋派的艺术理念内。本次展览正是试图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呈现以下问题:
第一,把新媒体艺术放在整个艺术史框架内加以对待,把新媒体艺术所造成的沉浸效果与透视法所造成的视错觉并题讨论。将之看作文艺复兴以来,作为科学的透视法在二维平面上造成视错觉感官效果的一种延伸。
第二,把新媒体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加以对待。 从艺术媒介史的发展角度看,新媒体和以往一切艺术创作媒介并无二致,都是一种创作工具,因此追求媒体技术之“新”不能看作是新媒体艺术的根本目标。但新媒体又与以往任何一种艺术媒介有着本质区别。原因在于,当代社会已然成为媒介的社会,新媒体的应用渗入生活的点滴缝隙,这是以往任何时代的艺术媒介都不具备的社会条件。尤其是这一社会情境下所产生的新媒体思维方式,投射到艺术家的作品中,它就不仅仅是新媒体艺术的,更影响了一切媒介的艺术形式。在这些作品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新媒体时代对于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塑,以及在艺术上隐约呈现的一种新美学,涉及到数字、精确、共存和共享。换言之,这才应该是新媒体艺术之所以能够称之为“新”的根本原因。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如上所述,新媒体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改造是全方位的。我们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将越发模糊,二者的范畴也将越发重叠,直至合二为一。这预示了成熟阶段的新媒体社会的最大特点——虚拟即现实。我认为,这既是新媒体思维的产生语境,也应该是新媒体艺术的一条美学圭臬。
图文/中央美院美术馆提供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7.01.14—02.19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C展厅
策展人:石冠哲
参展艺术家:邓大非 付帅 马良 夏天 张婧
策展人介绍
石冠哲
策展人,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长期从事当代艺术方面的展览策划和美术评论工作,侧重新媒体艺术的研究。近年来在各学术期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近二十篇。2013年至今与国内多家艺术机构合作,策划了一系列展览。如“超级景观:图像世界的多重逻辑”(石家庄美术馆)、“创时纪:中央美术学院首届青年英才驻留计划”(北京今日美术馆)、“感官对冲:视触觉的形式转换”(四川美术学院)、“勘图术:何汶玦个展”、“手抄本:黄勇个展”(上海新美术馆)、“九宫格:精确的视觉化”(上海明园美术馆)等,目前主持进行长期项目“中国当代新锐版画家研究计划”(北京可观艺术馆)。艺术评论《勘图术:新媒体语境与当代艺术中的地图》获“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批评奖”,专论《艺术与技术实验——E.A.T.的早期展览与比利•克鲁维的美学思想》于2014年获中央美术学院优秀论文奖,《当代艺术话语问题的批判与反思》一文获四川美术学院第十三届作品年展优秀奖。
艺术家介绍
邓大非
200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目前生活于北京,独立艺术家。早期作品的表达专注于以身体为媒介的行为录像创作。随着移居到北京生活境遇的稍许变化,其思考逐渐由关注内在的精神体验逐渐转向对外在环境、人文地理等视觉文化研究的范畴。 2008年与何海结成的乌托邦小组,其实践方式由一系列的驻地艺术项目构成,乌托邦成为理想化的虚拟参照标准,其理想、完美的精神特质构成了对现实本身的参照镜子,是对现实批判的起点和艺术创作的缘起,乌托邦并不是艺术追求的完美图画,它提供了一个对现实本身的参考维度。
付帅
1985年生于山西太原。200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获学士学位。2010年赴德国卡尔斯鲁厄美术学院交换留学,201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获硕士学位。2012年成立再生空间计划,再生空间计划联合创始人。现工作、生活于天津。
马良
1983年生于西安,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移动媒体艺术系(MMAD)青年教师。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 媒体艺术研究,硕士。2013年获王式廓奖学金赴美艾尔弗雷德大学美术学院交流。2016年天津美术学院办学110周年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天津市美术作品展,天津美术馆;《回流——天津美院青年教师作品展》,天津博物馆, 艺空间;《哈姆雷特之约》天津三远当代艺术中心。2015年《零一科技节》,北京五棵松万事达中心;《感官对冲--视触觉的形式转换》,四川美术学院。2014年《国际青年新媒体艺术展》,北京郎园vintage兰境艺术中心。
夏天
生于1982年,大学毕业,现任职于某国企单位。利用空闲时间长期从事当代艺术工作。近年来,艺术家以历史、政治、社会角度出发围绕空间生产展开工作。参与了“蜕变”第四届中国意大利当代艺术双年展(2016)、“出镜”中国实验短片影像展(2016)等展览。从2014年起与熊言钧、尹昌志两位艺术家一同发起“路径项目”,以多种方式介入不同空间,展开对艺术在今日现实中的路径测绘和行动预演。项目组织并参与了阿莱夫(2014)、冷场(2016)、AMNUA国际计II—丝路国际(2016)、第三届CAFAM双年展(2016)等展览。
张婧
201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部分展览经历:2015年“吃豆人”——张婧个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2015年“第二届CAFAM未来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5年 “动态之再”——B3+Beijing2015动态影像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