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学术雅集:美术馆专家齐聚太庙 共探“策划视野与展览形态”

时间: 2017.3.2

2017年2月28日,借“文明的回响”第二部“中华巨匠”在太庙艺术馆展出的学术契机,“古今之通:策展视野与展览形态”研讨会在太庙艺术馆召开,二十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馆专家齐聚一堂,分享各自美术馆的运营思路和经典展览案例,围绕“策划视野与展览形态”学术课题展开充分交流与讨论。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太庙艺术馆执行馆长岳洁琼、李鹏召集,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唐斌主持。太庙艺术馆名誉馆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钱林详,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冬江,浙江美术馆副馆长余良峰,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王颖川,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集团董事长刘子力等出席研讨会。

太庙艺术馆由代表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最高建筑场所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再到今天的太庙艺术馆,这种建筑身份和场地职能的变迁在美术馆学界和艺术展览领域就是一个非常有讨论价值的学术话题。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在发言中就提到,中央美院和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共建太庙艺术馆,在紫禁城古建群中最大的单体建筑中做艺术展览,这在展览理念和呈现形态上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富有挑战性,也开启了古建文化利用、学院与艺术馆合作的新模式。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钱林详强调这种古建筑与美术馆、美术学院的互动,从内核上来看是一种资源的互动和更有效利用,而背后则是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产生的内在需求与动力。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在发言中进一步分析太庙的这种身份演变和运营模式正是因为抓住了历史发展机遇,随社会发展,人民大众有着审美普及的需要,民族也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太庙艺术馆与中央美院的专业对接,确立较高的文化定位,充分利用优秀文化资源引领大众,也能更有效激活展览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太庙艺术馆执行馆长岳洁琼直接从案例入手阐释太庙的运营之道,分享了太庙艺术馆开放至今举办的“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绘画”、“草原长调:中蒙当代美术交流展”、“水墨本色:当代中国画邀请展”、“穿越敦煌”、“中华巨匠”等学术大展的策划理念和经验,并透露2017年将举办“丝路云裳”、“中国乌克兰艺术交流展”等活动。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基本是全国知名美术馆、博物馆的馆长,都有着丰富的展览策划经验和系统的学术研究。故宫有着中国最系统丰富的艺术收藏,也举办了众多关注度极高的展览,但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仍指出故宫展览仍以清以前的藏品居多,近代民国的藏品如何更多的与公众见面互动,这是他目前感兴趣的话题,在思考中还是强调展览的主导思想,应对展览做长期规划,随意性太强的展览不利于展览的学术梳理,也不利于博物馆的品牌建设。北京画院美术馆和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都是名家美术馆,吴洪亮陈湘波馆长均分享了精彩的微观分析案例,提出独立的学术品格对于一个展览和美术馆的重要性。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分享了近年来湖北美术馆的“再”系列展览,如“再水墨”、“再历史”、“再肖像”等,冀少峰认为这种“再”的提出是对当下美术馆、艺术身份和价值的重新思考,旨在构建符合现代的文明秩序。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提出相比美术馆的展览,在博物馆举办美术展览应更具社会性和历史性思考。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冬江、浙江美术馆副馆长余良峰都从美术展览人才培养、如何激活传统与当代、美术馆的未来和虚拟形态等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研究观点。这对中国未来美术馆、展览策划都是全新的启发。

研讨会最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太庙艺术馆名誉馆长范迪安进行总结。他谈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界涌现出的文化自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诸多思考,都为我们今天从中国艺术的整体形态上论述古今之通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体现中国艺术的文化主体性”的课题,也促使我们到了这个时间节点上探讨古今之通。所谓“策展视野和展览形态”正是在古今之通的关键点上寻找突破,策展视野的变化就导向了展览形态的变化,比如在当下营造情景增加观众体验感,让观众获得更多与艺术对话的机会的展览方式。

文/张文志
图/胡思辰